日前,第五批洛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揭晓并授牌颁奖。其中,我市“古轮拳法”、“缑氏金屯马氏制鼓技艺”、“河洛面塑”、“徐记蔓菁汤制作技艺”、“牡丹花灯制作技艺”、“汝瓷刻花技艺”、“夏历”等7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进入名录并授牌,“汝瓷刻花技艺”传承人王延军荣获2019年度洛阳市“河洛工匠”称号。
河洛大鼓于2006年录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抬阁(东蔡庄高抬“故事”)于2011年录入第三批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二鬼摔跤、糖塑技艺于2009年录入第二批洛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目前,我市非遗项目保护名录共有78项。其中,国家级非遗项目1个,即河洛大鼓;省级非遗项目4个,分别为银条的种植栽培和烹饪技艺、玄奘传说、抬阁(东蔡庄高抬“故事”)、石砚雕刻(会圣宫石砚雕刻);洛阳市级非遗项目15个,分别为黄大王传说、糖塑技艺、二鬼摔跤、牛心山信俗、传拓技艺、洛神的传说、蔡伦造纸的传说、鲍氏祭祀、古轮拳法、河洛面塑、缑氏金屯马氏传统制鼓技艺、宋汝瓷刻花技艺、牡丹花灯制作技艺、老城徐记蔓菁汤制作技艺、夏历;县级非遗项目58个。非遗项目传承人共有55人,其中国家级1人、省级4人、市级6人、县级44人。
12月11日,我市组织非遗项目石砚雕刻(会圣宫石砚雕刻)、缑氏金屯马氏传统制鼓技艺、河洛面塑、糖塑技艺,走进2020洛阳冬季文化旅游消费季活动,展销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丰富群众生活;9月12日,我市非遗项目河洛大鼓、石砚雕刻(会圣宫石砚雕刻)、缑氏金屯马氏传统制鼓技艺、河洛面塑、糖塑技艺,与来自“一带一路”沿线30个国家和港澳台地区的150家文化旅游企业,在第三届中原国际文化旅游产业博览会上同台展演,收获如潮好评……近年来,我市积极组织非遗项目参加省、洛阳市非遗成果展、牡丹文化艺术节非遗专场演出等各种展演展示活动,取得优异成绩。其中,宋汝瓷刻花技艺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王延军在2018年第五届中国非遗博览会传统工艺比赛中获得陶瓷成型项目第二名;在第四届河南省民间艺术展上,河洛面塑传承人李宏超的作品“贵妃醉酒”、剪纸传承人牛崇姣的作品“春夏秋冬”荣获一等奖,会圣宫石砚雕刻传承人孟金刚的作品“锦绣前程”荣获二等奖。
偃师历史文化悠久,流传下来的“非遗”如熠熠星辰,璀璨生辉。说的唱的,吃的用的……祖先的智慧,师徒的心诀,一门手艺的生命力,正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升华。
为持续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我市依托丰厚的文化资源,积极推动非遗项目申报,召开专题座谈会,邀请专家撰写申报文本,下乡拍摄制作项目申报视频,冲刺省级、国家级非遗项目。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确定伊洛中学、教师进修学校、实验小学、第二实验小学等四所学校为河洛大鼓进校园活动的传承基地,累计培训学员数千人次。深入挖掘黄河文化,依托各级文化馆分馆持续开展文化走基层活动,举办“弘扬黄河文化,打造河洛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历史文化、非遗系列讲座等,讲好黄河故事,延续历史文脉;开展“河洛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普查”工作,收集整理非遗资源线索20余条,进一步巩固抢救保护成果,促进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持续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