偃师,南屏嵩岳,北临黄河,伊河、洛河穿境而过,昔日因武王东征伐纣“息偃戎师”而得名。
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一直有一种敬重自然,创新拼搏的精神。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要坚守防止返贫底线,改革是最大的红利。”洛阳市偃师区委书记杨红忠说,机制不改,乡村不活,“三变”改革,内涵是“股”,关键是“变”,重点是产业,“三变”改革必须抓具体、抓深入、抓落实,要有“牵一发而动全身”“一子落而满盘活”的蝶变效应。
冬日行走偃师,看到的是温暖人心的亮眼镜头,听到的是“三变”改革的强劲脉动,感受到的是美好生活背后的奋进力量,乡村振兴的大潮正在这里涌动,从“三清两建(清资产、清‘村霸’、清矛盾,建强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建强村民自治组织)”、乡贤回归、乡村运营、集镇建设到“三变”改革,五个区委“专班”在13个镇(街道)242个村(社区)举旗布阵,干群同心,靶向发力,“户无闲人、地无闲土”,13个镇(街道)以“三变”改革为抓手,因地制宜,宜商则商,宜工则工,宜农则农,通过项目盘活“沉睡”的农村资源,激活农村土地、资金、资产、人力等生产要素,发展壮大集体经济,赋能乡村振兴,在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基础上,接续奋斗打赢乡村振兴这场硬仗。
“农业村”崔河村观念一变土生金
12月14日,天暖洋洋的,偃师区缑氏镇崔河村,68岁的脱贫户姬保安和一群村民正在为浙江来村里投资的西瓜种植商建设蔬菜大棚。
“年纪大了,种地力不从心,地基本是种一季荒一季,现在好了,统统‘给’了村里,每年净落4000块。”姬保安说,“现在家门口打个零工,收入也不少,一天能开120块!”
不光是姬保安,在整个崔河村,所有村民“闲里偷忙”,或到附近工厂上班,或到村里大棚基地务工,不但身份发生了变化,而且收益有了双重保障。
这种变化缘于偃师“三变”改革。
崔河是移民村,也曾是偃师省级贫困村,无任何工业企业,但2800亩耕地全部是水浇地。
“以前修个门窗都不敢修,村里没钱!现在不一样,你看这绿化、铺路,村容村貌提升得花十几万,咱不怕!”村党支部书记崔学军底气十足。
“俺村最大的资源是土地,必须从土里挖金。”崔学军说,村里在原有股份经济合作社的基础上成立了土地股份经济合作社,流转群众土地1500亩,整理后,土地多出了100余亩。
村里流转的土地通过公开招标,主要由2家种植大户承租,一家1000亩用于小麦育种,一家300亩种植花卉。
崔学军算了一笔账:群众每亩收益由自行流转的700元增加到1000元。在价差上,村民的租金是1000元,合作社招商价是1110元,每亩实现价差110元,村集体增收14.3万元;在量差上,新增的100余亩地,村集体收入11万元;两项合计收入25万多元。
崔河村的另一项资产是蔬菜大棚。38座占地53亩的大棚是脱贫攻坚帮扶项目。2020年,村合作社招商浙江商人种植“8424品牌西瓜”,村集体增收7.5万元。
崔学军说:“咱村地里种出的西瓜又大又甜,村民干活实在,浙江商人又流转了300亩,正在建设‘8424’品牌西瓜基地!”
“现在不需要动员,群众都蹦着‘交’地!”崔学军说,村民不仅是土地合作社的股东,可以分红,还可就近务工,去年38座大棚就安排了26名村民。
“下一步,村里将对剩余的土地进行整体规划整理,分为蔬菜种植区和育种基地,对外整体招租。我们计划利用临近国道的区位优势、沟域优势,打造生态文旅项目。”
“明年村集体收入突破50万元,2023年实现100万元!”崔学军信心满满。
对于一个纯农业村来说,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如何发挥土地潜能,崔河村党支部以“村股份经济合作社+种植户+农户”模式,扮演“中间商”角色,“对外”让承包大户有利润、有干头,“对内”为群众谋出路、争利益,实现了“量差”和“价差”收益,“一举三得”。崔河村的经验证明:只要经营观念新,黄土也能变成金!
“工业村”翟东村盘活资源路子宽
“我们村1100亩耕地,有我们3名村干部种!”12月13日,偃师区翟镇镇翟东村年逾六旬的党支部委员白保印说。
原来,按照翟东村的分工:支部委员白保印、村委委员王朝红和监委委员白俊刚分管农业工作,也是村土地股份合作社的具体种植管理者。
翟东村地处翟镇镇中心镇区,全村800余户3410余人,人均耕地不足4分,有大小针织企业220家,民营经济发达。
“种地对于村民来说,就是‘捎带’,民富村穷是我村的特点。”村党支部书记白树民说,如何盘活资源,增加集体收入,这是我们“三变”改革的关键。
翟东村和崔河村一样,向土地要效益。但不同的是:翟东村将土地牢牢地掌握在村集体手中。
有着30年企业管理经验的白树民将企业管理理念用到了村子治理上。2020年,村里成立了土地股份合作社,把全村1100亩土地,以每亩800元进行了流转,由村干部白保印等3人具体管理种植。
村土地合作社同种子企业合作,开展合同小麦良种代繁。涉及的耕、播、农药喷洒、田间管理、管网维护等则由白保印3人通过“市场化”运作,谁服务的好、价格低,就让谁来干。
“3名村干部用电话,通过市场化运作种了全村的地!”白树民说,在运营中,又整理出耕地50亩,村集体“量差”增加收入5万元。一年下来,每亩净收入300元,村集体增收35万元。股民采取“每亩当年领800,来年领900”的方式发放租金,打个时间差,又可增收100元。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翟东村临近闻名世界的二里头遗址博物馆,该村投资200余万元,修建了一条800余米长、14米宽的柏油路,一条路就像一根红线,把村子与博物馆紧紧“拴”在了一起,高高的两个仿古门楼,20辆环保餐饮车一字排开,“餐饮网红一条街”成了村集体增收的好项目。
“环保餐饮车每辆5000元的价格对外出租,每天收取30元租金,集体经济收入增收达40万元。”白树民说,下一步,村里将围绕二里头遗址博物馆,成立文旅经济合作社,把“餐饮网红一条街”做红火;围绕民营企业多的实际,组建村劳务经济合作社,为企业招工,培训产业工人。
工业村如何盘活资源,翟东村的做法值得尝试:立足资源优势,组建适合发展的经济合作社,实行“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公司+农户”模式,村集体是土地最大的股东,村委出面经营,让几近荒芜的土地再次焕发生机。集体的作用发挥了,“干部当农民”换来了“村民当工人”,也让我们对“农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村子强不强要看‘领头羊’”有了更深切的理解。
“中心村”沟口头村集体有钱好干事
“冲锋衣保暖又隔雨,建议买冲锋衣,让孩子们也时尚一把!老师们的鞋子买品牌!”……
这是今年教师节前夕,偃师区首阳山街道办事处沟口头村支部会议的“镜头”回放。
“再穷不能穷教育,更何况村里不缺钱!”该村党支部书记薛海斌说话底气十足。
沟口头村的优势得天独厚。是街道办所在地,大企业近在咫尺,城镇化聚集效应明显,是名副其实的集镇“中心村”。
2019年,该村成立了股份经济合作社,为便于管理,又成立了置业股份合作社和土地股份合作社,股民实现了当年分红,该村也成为偃师第一个“分红村”。
薛海斌介绍,通过3年的探索实践,村集体主要有四种收益模式:
以集体投资,发展集体经济获收益。村集体自筹资金建设门面房1200平方米,年收益28.7万元。
以土地(保值)为交换条件,开发商无偿赠予门面房收益。获得无偿赠予门面房1430平方米,年收益51万元。
以村带组,村组合作收益。村集体出资,村民组出地,建设门面房,双方收益,年收益40余万元。
集体荒沟地资产利用收益。积极与电力公司合作,出租荒沟地360亩,年收益24.4万元。
集体有钱好干事!在沟口头村,村民不仅分红、自来水免费,村民婚丧嫁娶,村集体都送礼金。对老年人的关爱更是暖心,60岁以上的老人每年发放800元;80岁以上的老人每年发放1400元……
“集体资金账户还有300多万元!”12月15日,沟口头村会计杨小宝拿出记账本说,“村子的每一笔支出都有一本明白账,分分厘厘都用在了‘刀刃上’!”
沟口头村利用区位优势,管好用活集体资产,以存量换增量,不是简单地将门面房分给村民,而是以“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固定资产+股民”模式,由村集体运营,守住了资产,增加了收益,做到了“源源不断,细水长流”,“点石成金”可以一时富有,有了点石成金的指头,才能永远富有!
乡村活力无限,乡村气象更新。纵观偃师“三变”改革,党建引领是关键,因地制宜是遵循,规范管理是保障,“三变”改革正在带动偃师农村经济规模化、组织化、市场化发展,乡村振兴,偃师未来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