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山化镇深入贯彻洛阳市委乡村振兴“151”工作思路,以乡村运营为突破口,以“三变”改革为着力点,“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实现集体群众双增收。
激活农村资源的关键一招。“三变”的基础是资源变资产,重点是资金变股金,核心是农民变股东。如何激活农村资源要素,是农村“三变”改革的关键。乡村产业发展,土地合理利用很关键,尤其“两闲四荒地”的合理利用,应该是关注的焦点。关于“两闲四荒地”利用方面,山化镇各村各有成效。
汤泉村整理100余亩荒沟地,引入运营商,准备打造成集文化旅游、餐饮、住宿等为一体的乡村旅游基地。
寺沟村整理110余亩荒沟地,投资20万余元,种植桃、梨、苹果等果树,为后期沟域开发打好了基础。平整荒坡地400余亩,集体统一种植,预计年内可增加集体收益30余万元。
光明村落实推进农村土地经营权向村集体流转400余亩,统一上传产权交易平台对外发包,现种植玉米大豆复合种植450余亩,预计村集体增收20余万元。忠义村整理荒滩地200亩,集体出租种植绿化树,增加村集体收益6万元。
农民稳定增收的有力抓手。农民增收是乡村振兴的核心指标。山化镇“三变”改革通过建立企业与农户之间的利益联接机制,统筹解决了人、地、钱的问题,变输血为造血,有力增强了地区和群众内生发展动力。
山化镇寺沟村开发利用荒沟土地120亩,集体统一种植管理。引进栽培特色水果,培育有风味的地方果品,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特色,满足市场经济结构调整的需求。集体出资,平整荒坡地400余亩,发展休闲观光农业。以农民就业增收的重要途径,吸纳本村剩余劳动力的就地就近转移,调整本村产业结构,有利于村集体经济的快速发展。在生态观光采摘园基础,立足山清水秀,绿色环保,利用本村优美的自然地形结构,打造出高端具有影响的花海景区,带动地方的经济收入,同时带动地方的就业人员,包括区域文化和农业产业基础上,充分实现观赏、体验、科普、文化价值,实现项目区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最大化。
农村社会治理的有效载体。山化镇通过“三变”改革,既带动和吸引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先前撂荒闲置的土地重新得到利用耕种起来,又提高了村集体经济收入,增强了村两委统筹服务的能力,推进了治理方式现代化,破解了很多农村“老大难”问题。紧紧围绕“三变改革”工作思路,结合“三清两建”专项行动,管好土地,用好土地流转,整合各类资源,建强农村经济合作组织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力。
下一步,山化镇将持续坚持党建引领,指导各村清点家底、盘活资源、聚焦特色、擦亮品牌、突出优势,促进农业生产增效、农民生活增收、农村生态增值、集体经济增强,实现富民强村、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