偃师区人民政府

我区多项录入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来源 : admin   发布日期:2023-01-29   点击次数:2962次

玄 奘 传 说 

 

玄奘是具有世界影响的历史文化名人,玄奘传说是我国民间文学的瑰宝,讲述了玄奘传奇的一生,有神奇的“凤鸣陈河玄奘降生”,有少年时代“随父学《孝经》”、“净土寺出家”等少年颖悟;有“冒死出关”、“大漠孤征”、曲女城大会、“恒河遇险”等西行传奇;也有“矢志东归”、“潜心译经”、“磨头槐传说”、“玄奘祭母”等系列故事,塑造了玄奘百折不挠、求真务实的“民族脊梁”形象,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传说中所保留的大量传统民俗、孝德文化,使玄奘传说在民间文学中熠熠生辉。

玄奘传说于2021年录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偃师传拓技艺

 

传拓技艺(偃师传拓技艺)是以偃师府店为中心辐射全国的一种传统手工技艺。传统的拓印是将石刻或木刻文字,用纸、墨拍印出来,以便保存和传播的工艺方法,偃师的传拓技艺在秉承传统的基础上,拓法多有创新和发展,理念也多有升华。

传拓技艺(偃师传拓技艺)于2021年录入第五批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汝瓷刻花技艺

 

汝瓷,宋五大名窑之首,徽宗年间进贡宫廷二十余载,汝瓷工匠们发挥特有的聪明智慧,创造出了独具风格的刻花青瓷,其作品精良,在中国青瓷史上独树一帜,后因金兵入侵战乱而断代失传。

汝瓷刻花技艺,是将搜集、整理的宋汝瓷刻花残片复原之后的百余种图案,严格按照传承、改良后的宋代传统手法,雕刻于手拉泥胚,施以由天然矿物釉,高温烧至1300度,使宋汝瓷刻花碗盘完整再现。

汝瓷刻花技艺于2020年元月录入第五批洛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洛阳毛猴

 

洛阳毛猴是流传于河南省洛阳市与郑州巿的一种民间技艺,又名“蝉塑”,旧时称“猴戏”“知了猴”。原是老北京的一种民间工艺品,上世纪五十年代初,由毛猴传人叶孝贤大师带到洛阳,经过七十来年的不断创新和发展,形成了有别于北京毛猴,具有中原特色的毛猴艺术,而今传承于洛阳市并逐渐普及到河南全省。

洛阳毛猴,由李宏超根据叶孝贤先生的毛猴技艺发展而来,其特点是增加了生活气息和崭新的社会内容。相比于北京毛猴,洛阳毛猴做工更加精细,而且恢复了毛猴的长尾,成为洛阳毛猴的一大特点。形成了具有洛阳民间文化特色的工艺品。洛阳毛猴由八旗子弟、达官贵人把玩之物演变成民间艺术品,作品用中药蝉蜕、辛夷和金银花做成猴的身体,用中药白芨做粘合剂,中药木通做道具来模拟人的各种动作和姿态,描绘市井风俗、人间百态,妙趣横生,将猴子的天然情趣和艺术家的创作完美结合,造成一种绝妙的艺术境界,有着浓厚的生活气息和强烈的现实意义。

洛阳毛猴技艺于2021年录入第六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偃师银条

 

银条种植栽培可谓久远,据传始于夏,兴于唐,盛于明清。

据说宰相伊尹在辅佐商汤时,在东寺庄一带发现了一种“根茎洁白,嚼之酥脆”的草茎植物。作为“庖厨”出身的他,据其特点加以烹饪,便成了一道味美可口的佳肴,人们将其称为“尹条”。因百姓能以此换回银子,又称其为“银条”。以后,历代皇帝都对其美味赞赏有加,因而银条也就成了贡品。周恩来总理和刘少奇主席视察偃师时,品尝之后,都对银条给予很高评价。

银条种植栽培及烹饪技艺于2009年录入第二批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邓记驴肉汤

 

邓记驴肉汤制作技艺传统独特,采取活驴宰杀,取肉质鲜美,骨头炖汤先煮、驴皮与肉后煮,提其鲜香;多种秘方料包分时段入锅,保鲜、留香;文火慢熬10余小时,让驴骨、驴肉鲜香味透尽;最后老汤卤锅酱制五香驴肉冲汤,肉香汤鲜,汤色乳白,肥而不腻,十分可口。邓记驴肉汤声名远播。从偃师、洛阳辐射全国各地,是具有影响力的地方美食,成为洛阳汤类饮食文化的一张名片。

邓记驴肉汤制汤技艺广泛传播,在全国开办连锁店33家,共同传承祖传熬汤技艺,每年接待各地游客100万余人。邓记驴肉汤被授予“洛阳好汤”“中原特色名吃”“洛阳地标美食”等称号。

邓记驴肉汤于2021年录入第六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