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以来,偃师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认真落实市委乡村振兴“151”工作举措和“4+2”工作要求,守底线、抓重点、强保障,做好乡村振兴大文章,开创乡村发展新局面。
守牢一条底线,夯实乡村振兴基础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是乡村振兴的前提和基础。去年以来,偃师区坚持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作为重大政治任务来抓,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强化常态监测,累计纳入监测对象424户1435人,风险消除178户642人;强抓“两业”增收,投入6365万元,建成各类产业基础项目32个,帮助脱贫人口、监测对象7607人实现就业,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达1.6万元;强化政策落实,保持工作力度和政策强度,落实落细住房、教育、医疗、就业、金融等惠民政策,让脱贫基础更加稳固、成效更可持续,守住了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
狠抓四项重点,提升乡村振兴成效
狠抓农业特色产业发展。产业发展是乡村振兴的核心和关键。偃师结合农业产业发展实际,通过向鲜食葡萄、黄杨苗木、小麦良种、无公害蔬菜等传统特色农业产业赋能,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并探索实践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助推乡村振兴。
葡萄产业发展强劲。制定出台了《关于促进葡萄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对新发展种植户按照300元/亩的标准进行补贴。同时,为农户缴纳葡萄特色保险,并加强与科研院所的合作,为葡萄产业发展加上“双保险”。目前,全区种植面积达3万余亩,总产值达4.9亿元,平均亩产值达1.5万元,被国家林业局授予“中国葡萄之乡”。
黄杨苗木提质增效。偃师有“中国黄杨之乡”之美誉,全区黄杨种植面积达6万亩,年出圃黄杨花木8100万株,销售收入达 4.3 亿元,国内市场占有率达70%以上。近年来,积极推进黄杨产业转型发展,大力发展造型黄杨,推动黄杨产业向高端化、精品化方向发展,提高产品附加值。目前,造型黄杨面积从100余亩发展到现在的1000余亩,亩产值从1.3万元提升至3.5万元,最高达20万元,群众净收入增加2000—3000元。
农文旅加快融合发展。积极盘活乡村资源,大力发展乡村旅游,谋划实施了首阳山街道鹿峰村山水隐庐乡村微度假综合体、山化镇汤泉村汤泉小镇乡村旅游、府店镇柏峪养生谷、翟镇镇二里头研学实践中心等乡村旅游项目,着力以乡村旅游助力乡村振兴、促进农民增收。
狠抓农村供排水一体化建设。坚持以农村供排水一体化建设为重点,不断提升乡村建设水平,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一是坚持规划设计一体化。坚持“规划先行”原则,高标准编制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专项规划》《农村饮水安全十四五供水保障规划》,供排水一体化施工设计严格按照规划要求,兼顾污水管网和供水提升改造,着力在治理中改造、在改造中提升,项目完成后,在全区所有行政村已实现自来水全覆盖的基础上,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排放率将达到95%以上。二是坚持管理运营一体化。新组建亳源水务集团,健全理顺管理运营机制,同步实施建设供排水智慧化管理运营中心和管理运营收费系统。目前,全区第一批64个村已完成管网铺设工作, 2023年底前可实现全覆盖。三是强化资金保障。通过争取农发行贷款和发行专项债等,谋划筹集资金8.18亿元,目前,已到位资金5.28亿元,有效保障了项目建设资金需求。
狠抓党群服务中心功能提升。按照全市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服务功能提升工作要求,创新工作机制抓推进,着力健全建强党群服务中心服务功能,2023年底前党群服务中心“7个有”将实现全覆盖。一是强化制度保障,高位谋划推进。创新开展“五提升 一建设”专项行动,制定《偃师区关于完善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服务功能的实施方案》,落实“标准联制、过程联抓、资金联保”等三联推进机制,采取周联席会议、月实地督导、季观摩评比,把党群服务中心功能提升纳入各级党组织书记抓基层党建述职评议考核范围,形成了齐抓共管、整体推进的良好氛围。二是强化服务功能提升,打造便民利民中心。按照党群服务中心“7个有”要求,把党群服务中心打造成群众最愿意去的地方,实现“办公面积最小化、服务区域最大化”。商城街道后杜楼社区投资1200余万元,高标准打造社区邻里中心,新增及改扩建公共服务空间5000余平方米,目前建成的邻里中心集党群服务、养老、托幼、超市、快递、卫生保健、体育健身、读书阅览等服务为一体,真正满足群众多种需求。岳滩镇岳滩村新建日间照料中心、青年之家、儿童游乐园等,使党群服务中心成为“一老一小一青壮”最愿意去的地方。全区各行政村(社区)共建篮球场282个、体育公园130个、日间照料中心140个、托幼中心141个、开发村级公益性岗位566个,开展日常服务。三是强化资源整合,打造阵地品牌。探索整合城乡便民服务资源,不断提高市场化运营水平,打造“诗韵陶化”“五彩李湾”“乡愁喂北”等15个党建综合体,提高村级阵地综合使用效益,创村级阵地特色品牌。
狠抓劳动力技能培训。坚持面向社会大众,大力推动全民创业,以创新创业铺就增收致富路。通过开展“人人持证·技能乡村”行动,已累计培训16057人次,新增技能人才9745人,开展新型学徒制培训160人,举办线上线下企业招聘13场次,提供用工岗位1.2万多个,发放创业担保贷款1.3亿元。同时,结合偃师小企业多的特点,根据电线电缆、制鞋、针织等产业发展需要,与用工企业联合开展订单式培训,促使了一大批农村群众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创业。
强化两项保障,激活乡村振兴活力
一是提升乡村治理水平。推进乡村振兴,治理有效是前提。去年以来,偃师区在前期“三清”的基础上,着力在“两建”上下功夫,先后建成农村经济合作组织369个、村民自治组织1473个,农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截止2022年底,偃师区行政村(社区)集体经济收入由10万元以下提高到最低10万元以上,其中,1000万元以上1个、300万元以上3个、100万元以上15个、50万元以上20个、30万元以上29个、20万元以上100个;2022年度村集体经济收入累计达8915.3万元,村集体经营性资产增加3826.9万元,群众分红最高可达1.1万元。
二是强化农村金融服务。偃师不断加快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已实现信用村全覆盖,评定信用户8545户,并创新推出黄杨贷、针织贷等特色信贷产品,累计放款金额5.34亿元,破解了农户资金难题。同时,由政府牵头与金融机构签订乡村振兴战略协议、风险补偿金合作协议,引导和撬动银行加大农户信用贷款、农村生产经营贷款、乡贤返乡创业贷款投放,截至2023年2月底,农行“惠农e贷”较年初新增305户、0.92亿元,存量农户1830户、贷款3.68亿元,增量及存量均居全市第1名,有力支持乡村产业发展。
乡村振兴是一项长期持久的工作。偃师区将保持定力、持续发力,以只争朝夕的精神状态、比学赶超的奋进姿态,进一步汇聚工作合力,强力攻坚突破,努力在加快现代化偃师建设新征程中绘就乡村振兴新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