偃师区2022年花生大豆重大病虫害
防控技术方案
花生、大豆是我区重要油料作物,病虫害是制约花生、大豆品质和产量的重要因素,病害以花生褐斑病、黑斑病、茎腐病、果腐病和大豆霜霉病、灰斑病、花叶病毒病、细菌性斑点病等为主;害虫以地下害虫、银纹夜蛾、豆天蛾、食心虫、蚜虫、甜菜夜蛾、棉铃虫、点蜂缘蝽等危害较重。为切实做好防控工作,保障优质花生产业发展,特制定本方案。
一、防控目标
重点防控花生褐斑病、黑斑病、茎腐病、果腐病和大豆霜霉病、灰斑病、花叶病毒病、细菌性斑点病等,以及蛴螬、金针虫、斜纹夜蛾、食心虫、豆天蛾、豆荚螟、甜菜夜蛾、棉铃虫、点蜂缘蝽等病虫,防治处置率90%以上,综合防治效果85%以上,危害损失率控制在5%以内,进一步扩大绿色防控技术推广使用面积。
二、防控策略
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优化田间生态系统,推广抗(耐)病虫品种、健身栽培、生态调控、生物防治等防治技术,提高田间生态控害能力,科学使用高效、低风险农药,推进绿色防控与专业化统防统治相融合,促进花生病虫害可持续治理,保障花生生产安全。
三、不同生育期防控重点
播种期:地下害虫、苗期蚜虫、根腐病等。
苗期:大豆花叶病毒病、细菌性斑点病、霜霉病,花生茎腐病、青枯病,以及斜纹夜蛾、造桥虫、蓟马、豆天蛾、甜菜夜蛾、棉铃虫、蚜虫、蓟马、叶螨等病虫。
开花至成熟期:花生茎腐病、褐斑病、黑斑病等,大豆霜霉病、细菌性斑点病、症青,以及斜纹夜蛾、甜菜夜蛾、棉铃虫、豆荚螟、造桥虫、豆天蛾、蛴螬、金针虫等。
四、防控技术措施
(一)主要病虫防治技术
1、蛴螬、金针虫等地下害虫:每 3 年深耕一次;与地下害虫不喜食作物合理轮作;根据田间地下害虫种类,选用吡虫啉、噻虫胺、噻虫嗪或氟腈·毒死蜱等种衣剂进行种子处理。
2、茎腐病、根腐病、霜霉病等:选用抗(耐)病品种;起垄栽培;选用咯菌腈、唑醚·甲菌灵或精甲·咯·嘧菌等种衣剂进行种子处理。
3、蓟马、蚜虫等刺吸性害虫及病毒病:保护利用天敌;选用噻虫嗪、吡虫·毒死蜱等种衣剂进行种子处理;在苗期发生较重时,选用阿维菌素、溴氰菊酯、吡虫啉等杀虫剂喷雾防治。
4、斜纹夜蛾、甜菜夜蛾、棉铃虫等食叶害虫:在卵孵盛期,防治棉铃虫可选用苏云金杆菌、棉铃虫核型多角体病毒或鱼藤酮等生物制剂喷雾防治;甜菜夜蛾和斜纹夜蛾可选用苜蓿银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甜菜夜蛾核型多角体或苏云金杆菌等生物生物制剂喷雾防治,或在幼虫初孵期,选用灭幼脲、氟虫脲、虫酰肼或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高氯·甲维盐、溴氰虫酰胺、氯虫·高氯氟等杀虫剂喷雾防治。
5、褐斑病、黑斑病、网斑病等叶部病害:选用抗病品种;沟渠配套,合理排灌;大雨后及时排除田间积水,保持合适田间湿度;发病初期,选用枯草芽孢杆菌、多抗霉素等喷雾防治,或选用唑醚·氟环唑、啶氧·丙环唑、甲基硫菌灵、多·锰锌等杀菌剂喷雾防治。
6、大豆症青:注意花期前后进行蝽类害虫(点蜂缘蝽等)的防治。选用药剂:吡虫啉、氰戊菊酯、氯虫·噻虫嗪、氟虫氰等。
(二)病虫全程综合防控措施
1、生态调控技术
选用抗(耐)病品种,合理轮作,起垄栽培;合理排灌,保持合适田间湿度;科学施肥,增强作物长势,提高抗病虫能力;收获后,做好花生秧综合利用,降低病虫基数;每 3 年深耕一次。
2、抗逆诱导技术
防治病虫时,加入芸苔素内酯、吲哚丁酸或糠氨基嘌呤等植物生长调节剂,促进植株生长发育,增强抗病虫能力。群体大、长势旺的花生田,合理使用多效唑、甲哌鎓、烯效唑或多唑·甲哌鎓等植物生长调节剂,控制地上部徒长,缩短茎节长度,增强田间通透性和光合作用。
3、理化诱控技术
在棉铃虫、斜纹夜蛾、甜菜夜蛾、蛴螬、金针虫、豆天蛾等成虫发生盛期,使用杀虫灯、性诱剂、食诱剂等引诱捕杀成虫。
4、种子处理技术
因地制宜,选用杀虫剂和杀菌剂合理复配的种衣剂进行种子处理,综合防治多种土传、种传病虫害。
5、苗期防虫技术
苗期主要防治虫害,在苗期主要是刺吸性口器害虫为害,为害初期,选用适宜杀虫剂喷雾防治,预防病毒病。
6、中后期病虫综防技术
开花后是多种病虫发生为害的高峰期,根据病虫发生的情况,选用合适的药剂防治,将杀菌剂、杀虫剂、植物生长调节剂和农药助剂等科学配方、混合喷洒,综合防治多种病虫害,达到一喷多防,节本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