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0日晚,山化镇联合区委政法委,特邀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马桂霞老师,到游殿村开展“如何处理自己和金钱的关系”心理健康服务讲座。30余名群众参加了讲座。
讲座中,马老师介绍我们与金钱的关系就是与自己的关系:现实生活中,明明很努力工作挣了不少钱,却不知道怎么就花出去了,明明手里钱不多,需要省着点,却忍不住买买买,让自己负债累累,明明需要定期储蓄为将来的生活打基础,却总是存不下来钱,“将来”永远只停留在幻想里,总是跟自己立flag要学习理财,要学会管理欲望,又总是抵抗不了各种直播带货,每个月都是月光族。
表面上来看,好像是管理欲望和理财的问题,从深层心理动力来讲,是我们和金钱的关系出了问题。
1.童年时期原生家庭中的经济匮乏感。小时候爸妈总念叨没钱,要省钱,很多物质上的需要就没有办法满足孩子,那种缺钱的感觉会一直伴随到成年。成年以后一旦自己手里有钱了,很容易以大手大脚花钱的方式来过度补偿自己童年在金钱上的匮乏感,因此留不住钱。
2.童年时期自我价值感的匮乏。原生家庭缺钱带来的另外一个潜在的负面效应是,孩子容易自我价值感不足。因为物质满足不仅带来的是感官层面的满足,也包含对孩子价值感的确认。“父母愿意花钱满足我,给我买好的东西”——这会让孩子感到自己“值得”得到好的东西,值得被爱,以此确认自我价值感。如果家里本来就缺钱,父母又并没有通过其他方式强化孩子的价值感,让孩子感受到,尽管家里不能给他提供很好的经济条件,但父母还是很爱他的。那么,孩子就会形成一种认知——我不配得到很多金钱。成年以后,要么很难挣到钱,要么挣到钱也会莫名其妙挥霍一空,因为潜意识里,并不相信自己值得拥有那么多钱。
小时候缺爱,长大后用物质来补偿自己,结果却再一次重复了小时候的境遇——没有钱,这就是心理学里讲的“强迫性重复”——你意识层面是希望过有钱人的日子,但潜意识里依然还习惯童年的穷日子。这实际上还是没有让自己得到爱,改变童年的境遇。
所以,我们要解决的是潜意识层面的问题——
1、学习相信自己是“值得被爱”的。这样就不会用过度挥霍金钱的方式来满足自己,因为你的自我价值感并不需要建立在一件商品上。
2、学习和父母的负面情绪划清界限。当我们能充分意识到,父母在金钱上的匮乏感深深地影响了我们,那么我们就能和他们的负面情绪划清界限。他们的担心和焦虑是他们的,我们可以从自己的感受和角度建立新的对金钱的认知和态度。
本质上,我们和金钱的关系就是和自己的关系,如果我们学会肯定和欣赏自己、关爱自己的情绪,就能享受既物质带来的快乐,又不被欲望捆绑,既能留住手里的钱,又能保持内心的自由!
讲座现场气氛轻松活泼,内容实用性强,说理生动有趣,贴近中老年居民生活,深受大家的喜爱,纷纷表示学到了如何正确的处理自己和金钱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