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洛大鼓,起源于清末民初,是我国稀有的民间曲艺,属河南四大曲种之一。由唐代的“说话”、宋代的“鼓儿词”、“诸宫调”、元明清三代的坠子、大鼓书、琴书等发展而来,成型于清代中叶。被称为“活的文物”。自1985年至今,河洛大鼓的发源地—偃师,先后举办了三十余届河洛大鼓书会,书会会期最初在五月,地址不定,近些年,会期一般就在元月初,地址在电影院。每期参加演出的艺人有10至20名,他们一方面免费为群众演唱,一方面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切磋技艺、取长补短。书会既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在一定程度上也为河洛大鼓的提高、传承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河洛大鼓于2006年录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