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3月,江苏省南通市崇川区被民政部确定为全国社区治理与服务创新实验区。两年多来,崇川区以培育邻里文化、聚合服务资源、打造“邻里守望、和谐相亲”的共同体为主要内容,进一步创新探索“邻里+”基层社会治理模式,打造区域治理共建共治共享“共同体”,实现了基层有温度的柔性治理,“加”出了社会凝聚力,“加”出了居民百姓的幸福感。
“邻里+”让基层治理“有方有圆” 坚持体系标准,规范建设。崇川区制定下发《崇川区探索“邻里+”社区治理新机制建设全国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强社区邻里建设的意见》《社区邻里基层治理体系“四位一体”建设操作手册》,梳理形成《崇川区社区公共服务中心便民服务事项目录》《社区群众评议工作实施办法》等一系列指导性和操作性文件,让邻里自治有制可参、有法可依、有样可学。
坚持厘清职责,减负邻里。完善邻里“三单一册”职责,即邻里自治项目清单、邻里志愿服务资源清单、邻里公共服务清单和邻里岗位手册。建立健全邻里工作六项基本制度,将邻里服务延伸至每个点位。梳理出纳入邻里服务的事项12大项42小项,对接服务邻里。
坚持职责担当,科学考评。通过“全要素邻里通手机”,清晰记录邻里社区干部服务走访居民、企业、辖区单位的痕迹,自动生成考核结果,把考评权下放邻里群众。实现邻里评机关、部门;群众评干部、论长短。
“邻里+”让群众实现“自作主张”
发挥“邻里+”在组织架构上的“末梢畅通”作用。在社区层面,实现“一委一居一站一办”新型组织架构的全覆盖;在邻里层面,选举产生“邻里和谐促进会”理事长、理事(楼道、楼栋长),履行“信息、服务、自治”三项基本职责。通过基层治理末梢重构,让邻里成为社区的下一级治理单元,既是“实体化”的居民小组,也是赋予边界的网格空间,实现网格化服务管理的有机覆盖和功能叠加,推进末梢治理畅通。
发挥“邻里+”在治理方法上的“柔性自治”作用。“邻里+”在管理性网格基础上,强调自治微单元,内涵是培育居民自治,通过加强居民之间的联系,引导居民多元参与和广泛协商,使“邻里+”成为一种有温度的柔性治理。为把柔性治理落到实处,崇川区普遍实现了一个社区一位律师挂职,一个邻里一名或多名调解员,形成专业队伍和兼职人员的协同互动,使许多矛盾得到钝化处理。
发挥“邻里+”在服务供给上的“精度对接”作用。“邻里+”通过推进资源下沉邻里、信息化支撑邻里、服务载体建到邻里、服务人员下到邻里,满足了邻里居民的多元需求。
“邻里+”让基层治理“有声有色”
“邻里+党建”,让核心更有力。制定下发《关于加强“四有”邻里党组织建设意见》,构建社区党委—邻里(网格)党支部—楼道党小组—党员中心户的邻里党组织架构。目前,已建立172个社区大党委,722个邻里(网格)党支部,1345个楼道党小组,2091个党员中心户,成为邻里治理的核心。
“邻里+服务”,让供给更丰富。每年区财政安排不少于200万元、街道层面安排不少于20万元、社区党建为民服务资金列支5万元,实施公益助力计划,并向社会组织、市场主体购买服务,丰富邻里服务供给。采取“共性+个性”的方式因地因需提供“3+X”服务项目,制定基本公共服务清单,配备基本服务团队,常态化开展服务进邻里活动。整合志愿服务力量,编辑公布邻里服务资源目录,搭建志愿者、服务对象和服务项目对接平台。在崇川区,常年活跃着2100多支各类服务队伍,每年完成各类服务项目6000多个。
“邻里+自治”,让参与更广泛。开展邻里“议事式协商”自治,“一事一联盟”自治,推动群众评议“三大自治”活动。“邻里+”实施以来,通过群众自治、评议、协商解决各类文明创建、城市建设、老小区改造、小区停车等事项1320多件。
“邻里+价值”,让归属感更强烈。着力发挥好邻里文化的凝聚、引导、娱乐、约束、激励功能,形成各具特色、共同认可、遵守、倡导的邻里公约。打造了“邻里文化大串门”“四季风采靓崇川”邻里文化品牌。成立各类文化兴趣小组、阅读社团600多个,厚植邻里文化土壤。评选和宣传邻里道德模范、好人好事,引导邻里居民崇德向善。
“邻里+信息”,让流转更高效。建立专兼职邻里信息员队伍,专职信息员,实行轨迹化管理,兼职信息员,实行巡防式联动,贯通信息流转渠道,定期发布社区邻里动态信息,动员居民积极反映社情民意、参与协商议事,实现信息在邻里掌握、问题在邻里解决、矛盾在邻里化解的目标。
“邻里+社工”,让队伍更专业。先后制定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社区邻里工作者队伍建设的实施办法》《社工管理办法》,在全省率先实行通过面试优先录用优秀退伍军人加入社工。落实社工待遇自然增长机制,建立有序、有效的交流、上升和淘汰机制,鼓励社工参加全国社工师职业资格考试,2021年全区社区工作者持证率达51%。
“邻里+”让基层治理“赋能增色”
“对手”变“帮手”,“柔”性治理,矛盾转化。“邻里+”建设,把基层治理的重心下沉邻里,力量下移邻里网格,把管理对象转化为管理主体和参与者,形成政府与群众协调同向效应。完善重大事项社会公示与听证、评估决策机制,由群众推选义务监督员参与拆迁和安置工作全过程。因拆迁和安置问题引发的上访年年下降。在小区改造过程中,“邻里+”治理模式,在调解矛盾、宣传政策、志愿服务中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被动”变“主动”,“众”在参与,合力增强。“邻里+”建设,建立了邻里自理机制,调动了广大居民群众多元主体参与管理的积极性,由党委政府“要我做”的被动应对,逐步变成各类社会主体“我要做”的主动参与。久拖数年的钟楼18号大院通过群众自主拆迁,有效化解多起矛盾问题。
“看法”变“办法”,“异”义归同,效能提升。群众参与基层社会治理,汇集不同看法,创设表达交流的平台,寻求“最大公约数”,在矛盾集中、意见不一的小区整治占道经营、违法建设等方面,通过群众议事,形成化解方案。近3年来,搬迁小商品市场9处,实施167个老小区改造,取缔马路市场21处、流动摊点8400多个,拆除违章建筑6.78万平方米,全部平稳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