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民政部儿童福利司邀请多地县(市、区)委书记、县(市、区)长,围绕推进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开展谈认识、谈体会、谈下一步工作打算。今天,内蒙古自治区兴和县委副书记、县长李锴栋,浙江省海盐县委副书记、县长王丹,山东省广饶县委副书记、县长王学春为大家分享推动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的经验,
保护教育好未成年人,是社会、学校、家庭的共同责任,也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决策部署的具体体现。
兴和县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东南部,总人口31.15万,其中未成年人口5.08万,约占总人口的16%。如何做好未成年人保护工作,让未成年人健康成长,保持社会和谐稳定,始终是县委、县政府关心关注的大事。
建立健全未成年人保护协调机制。成立了由县委副书记、县长担任组长,县委常委、副县长担任副组长,民政、教育、公安等22个职能部门为成员的未成年人保护领导小组,充分发挥职能部门作用,把做好未成年人保护工作作为县政府一项重要课题来落实,构建起“六位一体”的未成年人保护工作体系,有力推动未保工作创新发展。
完善未成年人保护机构。在全县各乡镇设立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站,配备了乡镇儿童督导员,各村(社区)设立儿童主任,并下发《乡镇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站的实施意见》,挂牌成立县未成年人保护中心,在自治区、市民政部门的指导下开展未成年人关爱保护工作。
建立困境儿童保障机制。目前兴和县共有孤儿16名、事实无人抚养儿童40名、困境家庭儿童44名、因病因残致困儿童233名、留守儿童64名。其中,给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每人每月发放生活保障金1200元,困境家庭儿童、因病因残致困儿童每人每月发放生活救助金600元,为留守儿童签订委托监护责任确认书,并建立救助保障长效机制。全县将未成年人保护经费纳入财政预算,逐年提高低保家庭儿童、临时救助儿童基本生活补贴,并适当提高救助水平。对困境儿童优先纳入教育资助体系,完善助学金制度,落实教育阶段“两免一补”政策,对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以及低保家庭子女普通高校新生入学给予一次性入学补助。
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开展专业服务。兴和县积极引进自治区、乌兰察布市各级社会工作机构和社会力量参与未保工作。针对儿童工作队伍开展业务培训与政策宣传服务,对留守儿童、困境儿童信息进行摸查和需求评估,促进留守儿童、困境儿童服务专业化。全县对困境儿童建立了“一人一档”的纸质档案和电子信息台账,初步形成了“政府部门多方联动,社会力量专业支撑”的未成年人关爱保护工作模式。
未成年人保护是一项长期工作,任重而道远。兴和县将进一步强化统筹协调,压实工作责任,不断健全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协调机制,完善服务队伍建设,努力让未成年人在兴和这个充满关爱和温暖的大家庭中健康成长。
近年来,浙江省海盐县以依法保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促进未成年人全面发展为目标,整合资源、创新思维、拓展服务,构建起家庭、学校、社会、网络、政府、司法“六位一体”的未成年人保护工作体系,倾力打造精准、温暖、高效的未成年人关爱保护“海盐样板”,呵护全县5.1万余名未成年人健康茁壮成长。
共建格局,聚焦重点合力画“未”。成立由县长任主任、分管副县长任常务副主任、20个部门为成员单位的县级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委员会,镇(街道)成立由镇长(主任)为组长的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站,明确9名儿童督导员、121名儿童主任,构建起覆盖城乡的县、镇、村三级联动工作网络。2019年海盐县成为全国首个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并建立起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协同育人体系,家长学校遍布全县所有村(社区),每年开展线上线下家庭教育指导活动1000余场。完善控辍保学、困难学生资助、残疾儿童教育、困境儿童保障、慈善救助等一揽子保障服务制度。
拓展服务,依托阵地温暖守“未”。建成县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县青少年法律援助中心,实现9个镇(街道)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站、法律援助工作站和红领巾e站以及121个村(社区)儿童之家和法律援助联络点全覆盖,组建未成年人“最美守护员”队伍,出台青少年法治教育铸盾计划,创新推出“‘新三毛’赋能行动”、“盐姐姐e站”线上服务平台,受惠未成年人5万余人次。全县广泛开展“阳光护航”“彩虹关爱”“春泥护花”“五老结对育新苗”等关爱服务,依托村居法律顾问团、县公共法律服务网、12348法律服务咨询平台为青少年提供精准服务;组成“检察官+团干部+心理老师+社工”的帮帮团介入涉罪未成年人帮教;每月为困境儿童发放生活补助,2019年以来累计发放基本生活费1.5万余人次,合计897.5万元。
守正出新,创新特色精准爱“未”。深化中小学综合实践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红领巾走海盐”研学基地等阵地建设,开展“党政领导”讲政治、“政法精英”讲故事、“行业翘楚”讲技术等系列活动,外聘思政教师200余名,平均每年为基层学校学生上课近600堂;创新开展文明实践直通车暑期体验活动,开辟10条线路开行40余车次;所有学校配备法治副校长、校警,开设法治巡回讲堂,推出校园模拟法庭;建立县、片区、学校三级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网络,搭建线上心理咨询平台,完善12355青少年维权热线;形成了“杜鹃姐姐工作室”“三毛学法”“盐邑厚德”“护苗行动”等一系列具有海盐特色的未成年人关爱保护工作品牌。
多跨协同,数字赋能云端护“未”。打造“青新”微课系列,围绕党史学习、思想道德、法律知识、卫生健康、安全教育等主题,拍摄云上微课30节向全县未成年人推广,累计浏览量达17万人次。深挖县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委员会“纽带”潜能,以“浙”里未成年人关爱保护应用试点场景建设为突破口,围绕“一张清单管到底”,多跨协同、县镇联动、一体推进,全面记录儿童成长、帮扶过程,生成儿童专属关爱清单和成长报告,全链条帮扶网络、全周期闭环管理,实现智能化关爱、高质量发展、现代化先行。(作者系浙江省海盐县委副书记、县长)
少年儿童是祖国的花朵,是民族的希望和未来,做好未成年人保护工作是党委、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山东省广饶县现有未成年人10.87万,占全县总人口的20.8%。近年来,广饶县创新思路、强化举措,着力建机制、搭平台、聚合力,全力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机制先行,推动责任落实具体化。广饶县成立县级党政主要负责同志任组长、7名县级领导任副组长、28个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任成员的县未成年人保护工作领导小组,设立县级未成年人保护中心,镇(街)、村(居)同步设立协调联络机制,推动未成年人保护工作落地落实。在每个镇(街)设立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站、配备1名儿童督导员,在每个村(居)配备1名儿童主任,创新增设“儿童管家”57名,深入开展入户探访、救助帮扶、心理疏导等服务,推动未成年人保护工作有力有效开展。
平台支撑,推动关心关爱“云服务”。广饶县投资30万元打造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云平台”,建立全县困境未成年人信息数据库,设置预约服务、维权救助等8个功能板块,集监测预防、发现报告、研判转介、帮扶干预、督查追责等功能于一体,形成“前端发现报告—网上分流—及时帮扶救助”的闭环式管理体系。通过“云平台”一体发布未成年人保护工作任务、实时录入调度,不断提高儿童督导员、儿童主任等关心关爱工作实效。同时,县民政、检察院、法院、公安、教育等部门实时共享未成年人保护的政策和帮扶资源,有效增强了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的整体性、联动性。
合力推进,积极开展关心关爱行动。积极开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主题宣讲和“以案说法”校园巡回展,累计组织举办各类宣传报告会52场次,受众5万余人,营造形成了关爱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浓厚氛围。同时,立足县域实际,推出打造了“民政妈妈”“希望小屋”等系列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品牌,创新开展了“爱的背包”“点亮微心愿、圆梦暖童心”等系列保护救助活动,以多样化的活动凝聚部门力量、吸引群众参与。目前,已有556名“民政妈妈”与孤困儿童结对帮扶,打造首批16个乡村“复兴少年宫”示范点,建设希望小屋96处,帮助102名困境儿童实现“住有所居”,有效拓宽了立体化保护、社会化支持、全方位关爱的未成年人保护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