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纸,又名刻纸,广义是指一种平面镂空的艺术形式。一般来说,凡是用纸做成的工艺品,能达到镂空效果的,通叫做剪纸。
早在6000年前的仰韶文化彩绘陶器和3000年前的殷商文化青铜器上,就出现了精美复杂的刻镂浮雕纹饰。在造纸术发明之前,这应是剪纸艺术的一个远祖。
战国时期的哲学家老子被尊为道教的始祖。传说老子骑青牛过灵宝函谷关时,用金箔剪春牛赐百姓为符,以祛邪免灾。至今,中原地区仍沿袭着春节时迎新春剪春牛的习俗。
最早使用“剪纸”一词是唐代诗人杜甫,他在《彭衙行》诗中有“暖汤濯我足,剪纸招吾魂”的诗句,诗中说的是唐代的民间习俗,认为行路人路途中遭遇惊恐,故用剪纸来招魂。推想这种剪纸式样可能是一种佛教的引路幡,直到现在,这种用纸剪成的花幡,还在丧葬中使用。
到了宋代,许多小手工艺应运而生,剪纸也随之得到发展,这在《东京梦华录》有详细记载。明清时代各种剪纸技艺在中原大地上遍地开花。
现如今在国内提到的民间剪纸,都会把赞许的目光投向西北、东北和南方各省,其实中原地区的剪纸艺术也同样有着悠久的历史,广泛的用场和众多的剪纸艺人。
地处中原的河南偃师,交通便利,四通八达,占了不少天时、地利、人和的光,也正是占据了诸多的有利条件,才使得民间文化的传播和流行较其它地方更胜一筹。
中原剪纸兼顾了北粗南细的特点,形成了粗中有细的中原风格。中原地区的剪纸之所以久传不衰,主要与民风、民俗密切相关,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具有广泛的实用场合。如:四季节令、婚丧嫁娶、人情礼仪、服饰花样以及环境装饰等,都有剪纸艺术存在。这些剪纸大部分以民间吉祥物与吉祥语相互搭配为创作依据,再以吉祥语句中的比喻、寓意、谐音和象征为依据,而进行剪纸创作。剪纸艺术因根在民间,又经艺术家们发扬光大,推陈出新,代代传承,起到了美化生活及祝福纳祥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