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感谢你们啦!教会了我们育儿带娃的正确方法,打消了我们的顾虑,现在我们对女儿的未来又充满希望了!”小燕子的父亲拉着评估社工师的手这样说道。这是日前发生在江西省赣州市南康区困境儿童家庭监护能力评估工作中的一幕。小燕子是南康区的事实无人抚养儿童,也是一个具有遗传性听力障碍的3岁孩子,父亲患有精神疾病,需要长期用药才能稳定病情,母亲是聋哑人。
小燕子去年在政策扶持下安装了人工耳蜗,能够听得到声音,可目前只会叫“爸爸”,不会更多的语言。评估社工师来到孩子家里进行监护能力评估时发现,家人与小燕子所有交流模式延续了听力障碍时候的表达方式,孩子父亲对此表示十分无奈且焦虑,正在发愁明年是否要带孩子去赣州租房做康复或送孩子去特殊学校上学,可费用负担又让他犹豫不决、苦恼不堪。
评估社工师通过观察、访谈了解到小燕子父亲平常比较忙,日常主要由爷爷和有听力障碍的母亲在养育。结合小燕子的家庭情况,社工评估师在现场对孩子的父亲、爷爷进行了家庭教育指导,引导家长意识到孩子目前已具备听力,从认知上来说已经和普通孩子没有差别,提醒孩子的照料人要打破听力恢复前的沟通交流方式,努力刺激孩子的语言功能发展,争取让孩子进入正常学校学习。
今年,南康区通过政府采购方式,组建由社工、心理咨询师、家庭教育指导师等专业人员组成的家庭监护能力评估组,为困境儿童、留守儿童开展家庭监护能力评估。截至11月13日,已为11个乡镇的338位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以及留守儿童进行了评估和一对一的家庭教育指导。
评估过程中发现,大部分的孩子在政府兜底的政策下生活条件有了很好的改善,在有效的监护保护下可以积极健康地成长。但也发现有不少孩子因常年与年迈的爷爷奶奶共同生活,缺乏父母的关爱教育,存在自卑及封闭心理、社会交往能力弱、家庭监护高风险、监护人教育保护意识不足等现象。为此,评估组重点针对孩子的生理、心理成长,社会交往,学习情况和监护状况等进行深入了解,及时有效地消除因监护能力不足以及观念落后带来的风险隐患。同时,积极引入专业社会工作师、心理咨询师为儿童提供个案持续跟进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