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非诉纠纷调处中心(以下简称中心)不断创新矛盾纠纷化解工作思路、方法和手段,积极推动具有呼伦贝尔特色的四级非诉讼纠纷综合化解体系建设,有效激发“枫桥经验”在祖国北疆的生机与活力。加强党建引领,深化活动落地落实为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中心党支部建立了“八有”“标准化活动室”,为中心党支部开展各项活动营造了良好环境。中心坚持用党建带动整体工作提升,不断推进党建工作与司法行政工作深度融合,强化党建引领,建立“我是党员我帮您”“法律服务我帮您”专窗,组织律师、公证、司法鉴定、仲裁等法律服务资源参与调解并向基层延伸。
构建全方位、立体式纠纷化解平台实践经验——建立健全纠纷解决机制,搭建“一站式”解纷平台一是闭环处理,增强法律服务有效性。实施“一条链”闭环办理,规范矛盾纠纷调处模式,采用“收、分、调、结、转”五步工作法,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流程纠纷解决服务。即“收”:通过实体+线上+部门转办,受理各类矛盾纠纷,满足人民群众的矛盾调处需求;“分”:根据纠纷类别,分派到8个专业服务窗口进行办理;“调”:专业调解人员结合纠纷具体情况,因案施策,提出最适宜的解决建议;“结”:调解成功的纠纷,形成调解协议,以赋强公证或司法确认的方式,及时赋予调解协议强制执行效力;“转”:对于调解不成的纠纷,在中心公检法转办窗口,由人民法院或仲裁委员会直接立案办理,形成矛盾纠纷多元化解的闭环。二是智能调处,创新矛盾纠纷解决方式。不断完善“实体+网络、线上+线下”共建共享的非诉调处模式,做强实体平台,满足来访群众的各类调解需求。充分运用“互联网+法律服务”工作思路,建立非诉讼纠纷化解案件网上受理平台,方便群众在线查询、预约、办理非诉讼纠纷化解事项。
创新模式——整合各方资源,全方位构建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大格局一是公共法律“融服务”。
中心借助公共法律服务实体平台各项资源和专业力量集聚的优势,立足法律事务咨询、矛盾纠纷化解、困难群众维权、法律服务指引和提供的基础服务供给,以非诉讼调处为切入点,融通联动,盘活共享资源,做到有问必答、有难必帮、有纷必解,最大限度激发平台整体效能,防止矛盾纠纷外溢。二是多个部门“大联动”。通过进驻市政务服务平台,联动各单位职能部门及其他公共服务资源,提供非诉讼调解服务,联动入驻政务平台的民政、残联、不动产交易中心等其他公共服务资源,使跨部门业务办理无缝对接,真正实现了“进一扇门办所有事”,努力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生态圈”。
理论成果——探索“1+10+N”工作模式,多角度满足人民群众法律服务需求一是服务工作重点。 积极推进区域性、行业性和专业化人民调解工作站建设,针对社会矛盾多发领域建立健全联动机制,对于单一部门难以解决的问题,中心及时导入联动程序进行处理,逐步理顺矛盾纠纷信息收集、分流调解、联合处置等工作流程。2019年以来,中心创新多元调解纠纷途径,横向建成物业、交通、医疗等10个行业专业调解工作站,形成了“1+10+N”(1个非诉纠纷调处中心、10个调解工作站、 N个工作点)的非诉讼纠纷调解工作模式,业务涵盖家事、民事、商事和行政领域。二是参与工作难点。坚持靶向施策、分类化解,与全市11家公证处、38家律师事务所签订法律服务协议,推行“调解+公证”“调解+仲裁”“调解+司法确认”的纠纷化解方式,衔接配合,拓宽群众维权渠道,增强纠纷化解整体效力。三是对接民生热点。中心诉调衔接机制不断优化,中心诉源治理深入推进,坚持关口前移,做到“宜调则调、能调尽调”,累计受理法院分流宜调案件978件,为当事人节省诉讼费用386.01万元,为信访群众提供调解服务3000余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