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洛阳市偃师区人民政府网站!

首页>基本信息


偃师市2022 ~2023年度小麦播种技术意见

来源 : 农业农村局     发布日期:2022-10-02     点击次数:1188

小麦生产“七分种,三分管”。夯实明年夏粮丰收基础,高标准种足种好小麦,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促进粮食生产提质增效和可持续发展,现根据今年气候特点和生产实际,特提出20222023年度小麦播种技术意见。

一、推广秸秆还田技术,切实提高整地质量  

秋作物成熟一块,收获一块,灭茬一块,犁地一块。要想方设法尽早腾茬,晚熟玉米最迟于1010日前收获,不能影响小麦适期播种。晒旱地,及早做好深耕耙磨保墒大力推广玉米秸秆直接还田、堆沤还田和青贮技术,提高秸秆综合利用率,严禁焚烧秸秆现象发生。按照秸秆还田的必须深耕,旋耕播种的必须耙实的要求,提高整地质量,打好播种基础。

一是深耕细耙。在秋作物收获后,适期深机耕和深松耕,耕深要达到25厘米以上,切实做到机耕机耙相结合,深耕细耙,确保耙透、耙实、耙平、耙细。二是针对旋耕田块容易造成深播弱苗、缺苗断垄和易旱易冻等问题,旋耕后一定要耙实土壤。连续旋耕23年的麦田要深耕一次或深松一次,以打破犁底层,提高土壤蓄水、保墒和供肥能力,促进根系下扎,增强抗灾能力。三是秸秆还田的地块,要充分粉碎秸秆,结合深耕掩埋秸秆,耙耱压实,使土壤达到松紧适度,以利于小麦出苗和根系下扎。四是种麦前要关注天气预报和土壤墒情,在干旱少雨时,尤其是秸秆还田地块,及早浇好底墒水,塌实土壤,旱地要遇雨耙耱,蓄水保墒,确保足墒下种,一播全苗。

二、推广配方施肥技术,科学施好底肥

小麦施肥要根据我市测土配方施肥建议卡,对照产量、地力水平和不同区域,合理确定氮磷钾使用量。一是伊洛滩区及南部渠灌、井灌高产麦区:实行“控氮增磷补钾配微底追结合、控制氮肥、分期调控的施肥原则,磷钾微肥和总施氮量的60%70%掩底,氮肥30%40%追施;优质强筋麦田在灌浆期叶面追施适量氮肥,提高籽粒品质。区域基肥大配方为24-15-6或相近配方。一般亩产450kg以下麦田,底肥用量约为35~40kg/亩;亩产500~550kg麦田,底肥用量约为40~50kg/亩。二是南坡北岭旱作麦区:实行氮磷并重”、“一次施足全部掩底的施肥原则。区域大配方为23-13-10或相近配方。一般亩产低于350kg麦田,底肥用量约为35~40 kg/亩;亩产350~450 kg的麦田,底肥用量约为40~45kg/亩。三是种肥同播麦田:建议使用控释肥,推荐配方25-12-8或相近配方,亩施40kg左右。

在施肥技术上,要做到氮肥深施,磷钾肥分层匀施,2/3掩底,1/3撒垡头,以提高肥料利用率。连续三年以上秸秆全量还田的地块,钾肥用量可酌情调减。

三、优化品种区域布局,因地制宜推广良种   

今年我市秋播品种布局总的原则是: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科学搭配、适应生态,做到高产与优质相结合、抗病与广适相结合、良种与良法相结合。一是要保证主导品种的相对稳定性,进一步发挥增产稳产优势;二是要加快新品种示范推广步伐,充分挖掘增产潜力;三是要以优质高产稳产品种为主导,以优质专用品种为重点,合理规划品种布局;四是要坚决压缩生产上推广面积小、产量低、种性退化和抗性下降的老品种,加快新品种推广步伐。

灌区:早中茬麦田推广半冬性品种百农207、周麦27郑麦136偃高58、洛麦27、强筋西农979、强筋周麦36、强筋26强筋丰德存麦5强筋郑麦379等,示范种植半冬性品种偃丰28、偃丰29、偃亳307、中麦578、河大518等;中晚茬麦田推广弱春性中早熟品种强筋西农9718偃展4110、偃高21、偃丰21等。旱地:早中茬以半冬性品种洛旱6号、豫麦49-198、洛旱22、中麦175、偃佃9433周麦16等为主;中晚茬以弱春性中早熟品种偃展4110、偃丰21、偃高006、华麦999等为主。每个乡镇选择35个品种,一区一品,逐步实现小麦良种区域化生产、规模化种植、产业化管理。

四、做好土壤和种子处理,预防病虫草危害

麦播期是防控小麦土传、种传病害和地下害虫的关键时期,也是预防白粉病、蚜虫早期危害、减轻早春发生程度的有利时机。推广种子包衣,是有效防治病虫害并实现农药减量的一项关键措施。根据当地病虫发生情况,在麦播前,选用杀菌剂和杀虫剂药剂拌种或选用合格的包衣种子进行播种,禁止白籽下地。预防种传和土传病害:可选择咯菌腈、戊唑醇、苯醚甲环唑、氰烯菌酯、硅噻菌胺悬浮剂等高效药剂进行种子包衣或药剂拌种;防控地下害虫(蛴螬、蝼蛄、金针虫等),可选用辛硫磷、噻虫嗪或毒死蜱等药剂拌种。

对于土传病害重发、地下害虫和吸浆虫高密度田块,尤其是秸秆还田地块,可以实施药剂土壤处理,确保苗全、苗匀。拌种时,也可以加入适量氨基寡糖素、芸苔素内酯、碧护等诱抗剂和生长调节剂一起处理种子,促进小麦出苗、生根、分蘖和健壮生长,提高小麦植株抗逆能力。

五、适期适量足墒播种,打好播种基础  

根据实际情况,努力做到适期适量足墒播种,确保一播全苗。一是推广足墒适期半精量机械匀播技术,利于培育小麦冬前壮苗,构建合理群体结构。二是适期播种。半冬性品种适播期旱地10512日,水地10815日,每亩播种量79公斤;弱春性品种适播期101323日,每亩播种量810公斤。在适播期内,播种量高产田或早播走下限,低产田或晚播走上限。三是整地质量差和晚播地块要适当加大播种量,播种时日平均气温低于15 后,推迟2增加1斤,亩播量最多不能超过35斤。四是旱地大力推广沟播技术,利于蓄水保墒,无墒时提倡寄种,不要探墒过深播种,做到有墒不等时,时到不等墒

六、提高小麦播种质量,确保一播全苗 

小麦要高产,苗全苗匀是关键。一是适量匀播。做到播量准确、深浅一致,下种均匀,无漏播,控制播种深度为35厘米,力求深浅一致,使出苗后达到行直,苗齐、全、匀、壮。二是播后进行镇压,保证小麦出苗后根系正常生长,提高抗旱能力和出苗质量。三是小麦播种后,若土壤墒情较差造成出苗不好时,及早浇好蒙头水或出苗水。四是小麦出苗后,及时检查出苗情况,对于有缺苗断垄地块,要尽早进行补种。补种方法:选择与该地块相同品种的种子,进行种子包衣或药剂拌种后,开沟均匀撒种,墒情差的要结合浇水补种。

七、强化技术指导宣传,各项农技服务

一是继续开展好偃师基层农技推广补助项目万名科技人员包万村活动。麦播期间,技术人员要深入生产第一线,掌握麦播动态,解决生产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切实把关键技术落实到千家万户和田间地头;二是抓好麦播技术培训宣传。采取召开现场会、开展专题讲座、发放明白纸等形式,做好技术培训和宣传,提高农民科学种麦的技术水平;三是麦播期间,若遇阴雨连绵或者持续干旱影响播种,要积极采取多种应变措施,确保小麦正常播种,提高播种质量,切实种足种好小麦,为夺取明年夏粮丰收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