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洛阳市偃师区人民政府网站!

首页>统计信息


偃师区科技创新发展现状分析

来源 : 统计局     发布日期:2024-02-29     点击次数:3986

科技进步和创新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研发投入是衡量一个地区科技竞争力的重要指标。在偃师“锚定千亿总目标 再创偃师新辉煌”的建设进程中,科技创新日益成为影响全区经济高质量增长和长远发展的重要方面。企业作为研发活动的主体,特别是工业企业,其科技活动开展情况对偃师区经济的转型升级有着重要作用。就目前的研发情况来看,全区规上企业研发创新投入还处于较低水平,研发活动覆盖面较窄,研发投入强度提升缓慢,企业研发不活跃。如何提升科技创新水平,促进偃师经济高质量发展,已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全区规上工业企业研发创新活动现状

(一)研发投入强度及研发经费投入处于较低水平

研发投入强度(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与GDP之比)是体现科技创新的最核心指标, 2021年下半年以来,随着全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统计上对研发指标的审核标准也逐步严格,因此,按照最新的科技研发数据认定标准,我区研发数据以2021年年报为转折点,有明显的下降情况。通过下表中我区与国家、省、市不同级别的研发投入强度数据来看,偃师区全区研发投入水平明显偏低。由于2022年度研发数据还未反馈,数据更新到2021年,其中,2022年数据为预期目标。

C:\Users\Administrator\Documents\WeChat Files\weno_o002\FileStorage\Temp\1686730337037.png

根据全区研发统计具体数据,从R&D经费投入强度看,近年来偃师区投入水平持续偏低,2021年研发经费投入强度仅为1.03%,低于全省0.7个百分点,低于洛阳市1.8个百分点,投入强度指标在洛阳市各县区位列第十一位, 处于较低水平,全区企业科技研发意识和研发能力有待加强。研发投入总量看,2021偃师区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总量为47917万元,比上年减少13862.9万元,仅占洛阳市的3.1%,增速-22.4%,增速低于全省(13%)35.4个百分点和洛阳市(7.3%)29.7个百分点,经费支出总量在洛阳市各县区位列第八。从研发活动覆盖率上来看,2021年洛阳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覆盖率达到62.4%,我区仅为35.2%,全区研发投入水平处于落后梯队。2022年度研发活动各项指标情况具体以今年下半年反馈数据为准。

(二)研发人才队伍相对集聚

2021年全区统计部门口径研究开发(R&D)人员1583人,占洛阳市R&D人员总数(36994人)的4.3%,人数比上年增长239人,增速17.8%,高于全省(14.9%)2.9个百分点,低于洛阳市(21.6%)3.8个百分点。2022年平台直汇数据(最终数据还未反馈)研发人员为1459人,相比2021年增速-7.8%,人数不进反退。就2022年人员情况来看,全区规模以上有研发活动的90家企业中,研发人才明显分布不均,研发人员在20人以上的有20家,50人以上的有6家,分别为河南通达电缆股份有限公司157人,洛阳建龙微纳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78人,洛阳市偃师区华泰综合利用建材有限公司72人,河南通达新材料有限公司62人,优箔(洛阳)金属材料有限责任公司54人,新星轻合金材料(洛阳)有限公司50人。六家企业人员合计473人,占2022年全区研发人员的32.4%。

(三)企业创新意识逐步显现

偃师区研发创新主体以规上工业企业为主,科技研发指标纵向相比,近两年明显呈上升趋势。整体情况如表所示:

C:\Users\Administrator\Documents\WeChat Files\weno_o002\FileStorage\Temp\1686740101222.png

 通过上表覆盖率数据来看,2021年、2022年,全区研发活动覆盖率及研发机构覆盖率稳定30%以上。通过各乡镇企业研发活动情况来看,研发活动覆盖率达到全区平均水平的有5个乡镇,分别是商城街道、槐新街道、伊洛街道、府店镇和邙岭镇,这几个乡镇均为企业数较少的,在完成覆盖率上能够较好完成。从研发费用完成总量占比来看,第一是顾县镇,占全区研发经费支出的32.3%,第二是商城街道占比25.6%,第三是首阳山街道占比13.3%,三个乡镇共计占比71.2%,是全区规上工业研发创新的支撑力量。

(四)各类创新载体加快推进

偃师区全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加快建设各类科技创新平台,实施科技创新主体培育工程,创新主体建设持续发力,全区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升。根据科技局提供数据,2022年末全区共有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 2 个,占洛阳市(151个)比重为1.3%,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占洛阳市(358个)比重为0.8%。2022年全区市级以上企业创新平台213个,占洛阳市企业创新平台数(2853个)的比重为7.5%。截至今年5月底,全区累计拥有市级以上企业创新平台227个,其中国家级1个,省级32个,市级194个。技术合同交易额方面,截至2022年年底,签订技术合同4份,全年技术合同成交金额10869万元,占年度目标的135.9%,比上年多2969万元,成交额总量占洛阳市(113.9亿元)比重为0.97%。2022年新认定国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7家,净增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17家,全区高新技术企业共计达到49家,占洛阳市(全市1168家)比重为4.2%,2023年目标净增19家,截至目前区科技部门已选定目标企业20家,正在督促指导企业准备相关资料,下步进行洛阳初步申报。培育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170家,占洛阳市(全市3039)比重为5.6%,2023年全年目标为180家。2022年末全区共实施各级各类科技计划项目2个,其中省级1项,地市级1项。全年共授权专利 712 件,占洛阳市(14120件)5.1%,截至2022年底,有效发明专利 55 件,占洛阳市(10668件)比重0.5%。全区研发创新基础逐渐加强,创新平台加快建设,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对加大创新投入起到重要的拉动作用。

(五)工业企业创新成为重要引擎

工业是全区经济的支柱性产业,偃师区研发经费投入几乎全部来自工业企业研究实验支出。一是全区工业创新布局持续优化。2022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5.8%,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49.0%;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长-16.9%,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8.3%;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22.5%,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1.9%。工业技改投资方面,全区工业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为52%,相较上年增长21.7%,其中,工业技术改造投资占工业投资比重9.7%,相较去年的4%提升5.7个百分点。偃师区工业经济通过不断延链、补链、强链,推动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二是企业创新成果日益显著。开发新产品是企业寻求生存和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2022年偃师区规上工业企业通过研发创新实现新产品销售收入332357万元,相比2021年(282507万元)增长17.7%,占当年全部规上工业企业全年营业收入的8.2%。新产品开发有较大进步,企业新产品开发力度不断加强。

(六)科技创新财税支持不断加强

近年来偃师区不断加大财政科研投入,出台鼓励企业研发创新的财税优惠政策,鼓励、引导企业加大科研投入。2022年全区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中,科学技术支出完成31711万元,相较去年增长17.5%,科学技术支出占全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0.66%,且近三年逐年提升,对比全省占比0.67%和全国占比0.83%分别低0.01个百分点和0.17个百分点。

C:\Users\Administrator\Documents\WeChat Files\weno_o002\FileStorage\Temp\1687309011361.png

 二、偃师区创新发展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偃师区高度重视创新驱动发展,全区研发创新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仍存在研发水平较弱、能力不强、发展不平衡等问题。

(一)全区科技创新基础薄弱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面对科技创新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河南省2023年科技创新工作目标要求,将深入实施创新驱动、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战略,力争全年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达2%以上,科技部门预期研发经费增速达到17%以上。洛阳市对2023年全市科技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目标,力争全市研发投入强度达到3.15%。对标国家、省、市对科技创新工作的新要求、新目标,偃师区政府工作报告中2023年研发经费投入强度预期达到1.5%,科技部门预期研发经费增速达到17.6%。从2023年研发经费投入强度预期来看,偃师区研发水平依旧低于省、市水平,全区整体科技创新基础还相当薄弱。

(二)企业科技创新氛围不浓厚

从偃师区企业研发现状来看,一方面,企业研发意识不强,重视程度不够。个别享受到创新“红利”的企业积极性较高,愿意在产品研发创新上进行投入,但因经济效益、缺乏人才支撑等原因不愿加大研发投入,多数该类企业开展有研发活动但投入水平较低,造成全区整体科技创新工作发展缓慢。而剩余大部分企业因生产产品市场化程度较高,产品性能要求较为固定,利润空间较窄等原因,还未开展规范的研发活动,不愿进行创新投入,企业整体科技创新积极性不高,2022年全区研发活动覆盖率仅为31.5%,不足三分之一。另一方面,全区在鼓励、支持企业科技创新上招数不多、力度不够,政策宣传上还不够深入、全面,全区各类创新载体建设在洛阳市整体占比不高、缺乏优势,多数指标如技术中心建设、技术合同成交额、发明专利等占比不足1%,各类研发平台建设和科研支持上也存在一定差距,需进一步加大投入。

(三)全区企业研发活动存在漏统、少统现象

近年来,国家、省、市对研发投入的要求不断提高。2018年财政部新增“研发费用”科目,要求企业在财务账中应建立研发费用科目。2020年国家统计局要求,必须以财务账中研发费用科目为依据进行统计,否则不算研发。对标国家、省、市关于研发统计工作的新要求、新标准,通过对全区规上企业的研发账目数据核查和实地调研发现,企业研发活动的漏统、少统现象,是拉低全区研发费用投入水平的重要因素。一是因缺乏专业的研发会计知识,以及企业财务系统科目设置怕麻烦等原因,部分企业未将研发费用进行单列,甚至部分企业用于研发的费用支出记到其他科目之下,这些不规范的会计科目设置都会导致研发费用数据无法认定,从而造成漏统、少统。二是企业对研发费用的归集不规范,缺乏真实有效的立项书、结项书等基础资料,在进行研发费用填报时统计范围不全面,忽略掉研发机器设备购置、研发原材料投入、设备折旧及技术人员福利补贴等应计入研发统计的部分,这部分原因造成的漏统、少统也是影响全区研发费用支出总量的重要影响因素。

三、意见建议

随着创新驱动等战略的深入实施,全区经济社会发展要实现高质量增长,科技创新的驱动作用日益增强。

(一)稳住全区科技创新“存量”。聚焦全区目前已开展有研发活动的90家规上工业企业,大力引导、帮助企业在研发创新上加大投入,认真落实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优惠等惠企利企政策,进一步激发企业研发积极性,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主动进行技术创新,提升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及时关注企业发展动态、意见诉求、困难问题等,部门联合探索分类施策、精准对接,充分释放功能性政策力度和效度,提升企业研发创新水平,让企业成为全区技术创新发展的主力军,推动全区研发创新水平迈上新台阶。

(二)打造全区科技创新“增量”。我区规上工业数量庞大、基础较好,但目前仅有不到三分之一的企业开展有研发创新活动,全区创新发展潜力巨大,大有“增量”可挖。一方面要积极宣传,转变企业对研究开发投入的固有观念,鼓励企业捕捉技术创新动向,抢占产业核心技术制高点,推动研发创新活动开展、加大新产品开发,利用创新性的产业技术增强企业长期竞争优势。另一方面要鼓励引导企业主动开展研发活动,行业部门加强沟通配合,通过普及研发创新知识,帮助企业梳理创新目标,加大研究开发投入,实现转型升级、创新发展,有效破解产业发展技术瓶颈。

(三)提升全区科技创新“质量”。一是要进一步指导企业建立健全研究开发机构,夯实企业单位开展创新活动的基础,充分发挥其科技创新、产品研发的作用,开发具有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增强企业单位的市场竞争能力。二是要做到对研发创新数据的精准统计。目前全区还存在一大部分有研究开发活动,但没有设立研究开发会计科目或研究开发辅助账的企业,或是虽有但设置不够规范,不能确保研究开发经费核算准确性的企业,针对这种情况,要通过加强部门沟通配合,强化业务指导,督促企业建立账目、完善账目,科学合理归集研发经费,确保研发统计应统尽统,提升数据质量,真实反映全区研发创新水平。三是强化创新平台建设,促进企业技术创新。不断提升全区创新平台数量,为企业研发创新搭建桥梁,帮助企业立足自身资源禀赋,因地制宜建立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研发机构,重点培育一批技术水平高、创新能力强、成长潜力大的创新型龙头、骨干企业,带动全区研发水平提质增效,实现大型企业研发项目应统尽统、中型企业研发工作上台阶、小型企业创新活力增强。

(四)强化全区科技创新“变量”。政策撬动、强强合作、人才支撑等因素,是引导提升全区科技创新水平的“变量”。一要充分发挥政策指导和协调作用,进一步优化全区科研投资环境。继续加大财政科研投入,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绩效,提振和增强全社会特别是企业对研发创新活动的信心;加大科技奖补政策宣传,落实好高新技术企业减免税、研究开发费用加计扣除减免税等财税优惠政策,拓宽投融资渠道,提高企业申报积极性,营造科技创新浓厚氛围。二要贯通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加强企业产学研合作引导,鼓励企业充分利用高校和科研院所基础研究、源头创新优势,组建企业新型研发机构,打造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提高专利、新产品等研发产出水平。三要加快人才队伍建设,提升核心产品研究能力。科技创新,关键在于人才,要紧紧抓住培养、吸引和用好人才三个重要环节,充分发挥人才在科技创新中的关键作用。通过招才引智,打造人才洼地,做优人才培育,营造出重才、爱才、敬才的浓厚氛围,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为企业科技创新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