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5月24日 星期五
甲辰年 四月十七
玉猪汉长11厘米文物档案:卧状,雕刻猪的各部位,嘴部及尾部各有一小孔,偃师出土,现存于偃师博物馆。
玉猪西晋长9.8厘米
文物档案:
卧式,无孔。1978年偃师变电站出土,现存于偃师博物馆。
玉猪唐长11厘米
文物档案:
卧状,体肥胖粗短。鼻下有一小孔。1976年偃师高龙乡逯寨村出土,现存于偃师博物馆。
延伸内容:
玉猪,亦称玉豚,多用于随葬玉器。玉猪之作,滥觞于新石器时代晚期西辽河流域的红山文化,彼时玉器上猪的形象,均为正视猪首,而未见整体形状。商代,玉器上猪的形象主要抓住猪头部的特征,予以夸张表现。西周时期,玉猪均作躬体直立前视状,身躯肥壮,以两道弧线表示四肢大腿的轮廓,小腿细长,后腿倾斜,臀部微翘。春秋时期罕见玉猪,及至战国偶有零星出现。汉代的玉猪主要充当玉握之用,玉猪出土时通常位于墓主人手掌附近,手握玉猪寓意掌握财富和权力。西汉时期,玉猪造型写实,雕琢具体,表现出肢体和肌理的起伏;东汉时期,以猪作玉握者更加普遍,风格写意抽象,采以“汉八刀”技法雕琢,给人以大刀阔斧,畅快淋漓的视觉感受。唐宋时期,玉猪的形象日趋活泼生动,形神兼备,以圆雕者最为流行,其体态圆润敦实,多描绘静态卧姿。明代,玉猪虽有中古遗风,然简括潦草已日趋盛行,此期玉猪体似板块,远不及唐宋之气韵生动。清代,玉猪制作的高峰时期,其数量之多,材料之美,雕琢之精,造型之丰富,居历代之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