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雪背经长记性
尽管玄奘家的生活陷入拮拘,但玄奘背诵诗文,自修功课的生活习惯一点都没有改变。
十岁后的玄奘对佛经发生了极其浓厚的兴趣。他除了偷偷站在寺院的门外听僧人诵经,还将从二哥学经的净土寺处带回的《涅般经》《摄大乘论》逐句逐字琢磨、阅读、背诵。
自从玄奘的父亲走后,家里的私塾已经停办,而私熟前的《师训亭》则是玄奘背诵经典的地方。这里原是老师训诫学生的地方,如今成了玄奘读经、背经的好去处。
冬天,纷纷扬扬的白雪铺满了大地,玄奘为了能清醒头脑,加深记忆,便站在亭外的一方雪地上且背且记经文。他用一根小棍在皑皑白雪上划着容易忽略的字。家里的仆人见他这么专注地背经,竟不顾雪之寒冷,便为他取来了披篷,而玄奘却说:“苦读,苦背,不吃苦咋能读通,不吃苦咋能记住呢?”后来人们发现,由于玄奘在这里立站时久,地面上竟留有两只深深的脚印子。
而今,后人将玄奘诵经的这个地方叫做“经印”,人们为了让孩子长记性,让孩子在这里立一立,站一站,且还说“经印一站,记性长全,一目十行,先生待见”。玄奘的学习范围很广泛,后人在研究他时发现,他“敬惜寸阴,励精图业,不肯稍怠。”
其实,玄奘的这种执著的学习精神养成于少年时候。他后来的“博涉经论,辩博出群”“印人远今,咸尊伏之”的人格魅力也养成于少年时候。
玄奘家世代为官,他的祖人,父辈都曾是杰出的学问家、雄辨家。爷爷陈康、父亲陈惠都是饱学博闻之师,因此,家里也是“藏书无数”。这些书中,或经论通典,或文学历史,或医学历算无所不有,所以使从小便喜欢读书的玄奘如鱼得水。
玄奘既有过人的记忆力,又有着颖悟的心性,按现代人的话讲,玄奘是一个“早慧神童”。但说是“只有天分,没有勤奋,只能是遗憾的天才;而只有勤奋,没有天分,则是天才的遗撼”。作为一个既有天分,且勤奋非常的玄奘这两样皆有之,可谓是“天成于他”。
有一次,当他在读家里的一些医学、《易经》书籍时,嫂嫂走上前去说:“但不知这些书也招你所爱。”玄奘对嫂嫂说:“书无可不读,如食五谷之力。有所喜好,但不可颇废,得全力矣。”
玄奘的这些话载入《陈氏谱序》,后人解释说:只有能全面汲取知识,才能得到全部的汲养。
因此,玄奘以后的专著,“论理透彻,语言生动”。虽为佛教专注,但“慧泉澈脑,使人豁然开朗,并无难懂难解生僻”,其《大唐西域记》虽是地理所见,但所涉观念理论见闻却包罗万象,博论旁通。
由此可见,玄奘少年习惯的养成,对他以后走出国度,自成立论,闻名世界,都有着一定的作用。于是,人们对此有感曰:
人自少年成,书多幼时读。
其理铭于心,万里无穷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