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回汉混居的村,村民相互帮衬和谐共处;这是一个团结奋进的村,会议室里各种奖牌挂满两面墙;这是一个孝老爱亲的村,65岁以上村民每月可享受150~600元的补贴……
河南省洛阳市汝阳县三屯镇东保村,总人口4843人,其中回民906人。针对回汉混住等实际,村党支部坚持村级议事协商制度,议出了谦让和谐的邻里氛围,议出了蒸蒸日上的幸福生活。2021年,该村被确定为“全国村级议事协商创新实验试点单位”,2022年,被评为“全国先进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
矛盾的事议一议,民族团结一家亲
“俺这个村的事,不太好解决。”说起村里的往事,东保村党支部副书记马红敏感慨良多,由于民族信仰、生活习惯等方面的不同,村民和谐共处,不是件容易的事。
一次,村民老刘家养的一头母猪拱开圈门,带着一群小猪崽撞开了回民老丁家的大门。正在午休的老丁听到乱哄哄的声音后起来一看,脸都绿了。两家因此事争论不休,各有各的道理,各有各的委屈。
当天晚上,这件事就摆在了村“两委”的会议桌上。议事会开到下半夜,通过“两委”班子和村民的反复协商,最后形成了“回汉村民要从生活细节中互相尊重对方”的决议。
随着村里发展集体经济开办了养殖场,单独养猪的越来越少,再也没出现过类似事件。渐渐地,回汉村民在生活习惯上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和谐相处,互帮互助。
为进一步加强两个民族的团结,东保村通过议事协商会议、“四议两公开”,成立了“回汉一家亲”互助会,对全村困难人员提供助困、助老、助残、助医、助学等方面的扶助;先后建立了绿色网吧、村民图书室、群众健身活动中心、农家书屋等便民文化活动场所,建起了清真寺、“家和万事兴”家风家训馆,开设了“民族政策大家学”、回民风俗知识普及班等,普及回汉民族知识与传统文化,促进民族团结。
东保村还对红白事的一些繁文缛节进行破旧立新,及时对村规民约进行修订和完善,规范办理红白事,任何人不得以任何形式大操大办。
发展的事议一议,村民腰包鼓起来
东保村全村4843人,耕地仅有2700亩,人均耕地不足0.6亩。为了优劣平衡,村里把地分了好多块。如何让零碎土地生出“金子”来,村党支部书记丁建胜对照土地流转政策,提出全村土地流转集体经营的想法。这也给不少村民带来了顾虑,一些老人觉得,手里没有了土地,就像囤里没有粮一样,心里没有底。
为了消除村民的困惑,丁建胜先做通了村“两委”成员的工作。在此基础上,村“两委”确定了先行试点方案。经过4次会议协商,最终以生产组为单位流转村民土地,按每年每亩700斤小麦支付给农户。
接下来的1个月里,23个生产组相继召开会议,协商土地流转事宜。在农户完全自愿的前提下,1000余亩土地由村里统一耕种,统一管理,统一收割。一年后,村里不仅兑现了土地流转户每亩地700斤的小麦,账上还有了20万元的结余。
东保村通过议事协商会议和“四议两公开”,成立了农盛植保专业合作社,由合作社统一负责经营流转土地。村“两委”与合作社负责人、村组干部签订年度目标任务,超额完成的给予奖励,未完成任务的由本人出钱弥补;村集体还专门拿出400亩土地按比例分给各村民组经营,收益作为村民组工作经费。
土地流转后,村里陆续建起了肉牛养殖场、香菇种植基地、青贮饲料加工厂等。村里有了钱,就要为村民办实事。经过议事协商,村里每年为45岁以上村民每人缴纳养老保险200元,为65岁以上老人每月发放生活补助和医疗补助150~600元;为70岁以上老人发放300元的春节红包,置办价值300元的大米、食用油、水果等年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