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大王传说,是流传于洛阳偃师为中心的黄河中下游地区富有传奇色彩的民间故事。黄守才(1603--1664),偃师人,被百姓呼为“活河神”、“黄大王”,清朝皇帝自乾隆始,给予“灵佑襄济王”等封号达12个,将他与“金龙四大王”并祀。他生活的年代距今只有400多年,为何被封建帝王封为神灵?他究竟有何魅力,使仁人志士甘愿赴汤蹈火追随着他?
走近黄大王传说,领略一段段感人而神奇的故事……
黄大王传说,广泛流传于黄河中下游民间,传说的主角是明末清初人黄守才,配角则多达上百人之众,仅有名有姓的就近20人,众星拱月般托起护佑平安、治水济民的祈愿。
黄守才的故乡偃师,位于洛阳盆地,伊、洛河在境内交汇后注入黄河。黄守才童年随舅父在伊洛河行船,天天与水打交道,渐识水性。虞城200余艘粮船搁浅,漕运官员听说其大名,跋涉600里求助,12岁的黄守才敬献活船之策,赢得“活河神”美名。长大后,黄守才离家70多里,到嵩阳书院学习《禹贡》等经典,活学活用治水之道。洛水和谷水同时上涨,黄守才查看水势和地形后,分用不同对策,二水俱退。李自成攻入河南,黄守才招聘十几名船工,渡人逃命。流寇逼近,船不够用,他在水中插柳指路,指导人们沿着柳枝涉水,从而救得上万民众性命。
因黄守才头脑睿智,为人宽厚,好多人不计报酬一生追随他。黄河荆龙口决口,数十万百姓命悬一线,43岁的黄守才带领72位治水将军及众多民众,昼夜抢险。有处激流难以阻断,将军党柱纵身跳入,以身挡水,托举希望,终于制服水患。党柱牺牲时年仅19岁,黄守才将党母接回老家偃师岳滩镇王庄村,赡养到老,偃师王庄村现在还留有党母碑。乾隆有感于他的功德,赐予其“灵佑襄济王”封号。“黄大王”的称谓随之传开。水利设施的发达,使水患日益减少,但人们并未遗忘黄大王,为他立祠建庙,传承其精神。
黄大王传说的核心传承区洛阳市偃师区,黄河从境北滔滔东去,洛河、伊河在中部平原上交汇后向注入黄河,历史上黄河及流域河流经常在夏秋季泛滥成灾。偃师境内的洛河,曾是隋唐大运河的一部分,水运发达,向东进入黄河,通航山东江苏,向西过洛阳上行。偃师境内有黄大王故里、黄爷坟、黄大王祠、九龙庙等遗存,我省黄河中下游有武陟县嘉应观等庙宇,陕西、山西、河北、山东、苏北等地众多的黄大王庙,至今,黄河中下游地区建有2700多座黄大王庙,为传说的起源和传播提供了佐证和依托。
黄大王传说讲述黄大王一生的传奇故事:包括祥瑞诞辰、落井戏水、柳枝定船、虞城活粮船等幼年故事;夜转少白千里归家,党将军舍身堵决口、退水患不受福王珠宝、柳园口帮孝子捞金、施药避疫、掘泉活民等治水故事,善行故事和义举故事共40余种50多篇。黄大王传说糅合儒、释、道等文化及劳动人民智慧,以故事、歌谣、民间歌舞等形式存在,包括内容的丰富性、神奇性和群体性是其突出特征。这些色彩斑斓、内容丰富的传说,塑造出以黄大王为代表的亦人亦神的治水英雄群体形象,其流传区域包括河南省黄河中下游地区,以及陕、晋、冀、鲁、皖、苏等地。
黄大王传说形成于明末清初,口头流传至今。通过黄氏家族祭祀、民间船工开河祭拜、文化工作者撰述等形式传承。其中,岳滩镇王庄村黄氏家族主要传承人有:黄恒德、黄旭初、黄永振、黄洪干、黄伟伟等;传承群体有王庄村黄氏家族及偃师作家协会。
然而,由于村落变迁、农民外出务工、传承人老龄化等因素,黄大王传说正处于濒危状态,亟待保护。当地将通过建立保护机制,设立专项经费,成立黄大王传说研究会,建立展示厅,修建“黄爷坟”陵园。同时,开展黄大王传说口述记录,进行专题研讨,组织“非遗进校园”等活动,切实做好传承工作。
黄大王治水故事,是古代劳动人民治水智慧的结晶,是黄河文化的组成部分,黄大王传说流传了一代又一代,一年又一年,像河畔的青草,春风一吹,枯了又绿。黄大王不灭的精神,永远激荡人们心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