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洛阳市偃师区人民政府网站!

首页>单位政务公开


偃师区民政局 落实“三会一课”制度情况汇报

来源 : 民政局     发布日期:2021-12-20     点击次数:404

2021年以来,区民政局机关党支部坚持规定动作见实效、自选动作有亮点,推行党史学习教育,不断创新形式,丰富内容,提升实效,力促三会一课制度落细落小落到实处。

一、创新三会一课形式

(一)加强理论学习

建立健全机关党员干部学习制度,固定学习时间、制定学习计划、丰富学习形式、落实学习要求。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史教育书籍、《中国共产党章程》等内容纳入党员干部日常学习培训内容,加强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教育,提升党性修养锻炼,筑牢思想道德防线,结合党史学习教育制定“民政局党组中心组2021年学习计划”“2021年度党史学习教育计划”。加强对“三会一课”制度落实情况的检查督导,扎实推行“主题党日”系列活动,按照“一月一主题”的要求,目前开展11次主题党日活动,以组织学习、民主议事、志愿服务、义务劳动、参观学习等为主要内容,确保党员固定日活动制度化、经常化,牢固树立了一切工作在支部的鲜明导向。

(二)创新方式方法

一是开展专题学习。组织全体党员干部收看“七一”庆祝大会直播,坚持把学习党史作为学习教育的重要内容,采取“主题党日”“三会一课”、集中学习、自学等形式,创新“线上+线下”模式,结合实际开展主题突出、特色鲜明、形式多样的学习活动。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建党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精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引导党员干部学原著、读原文、悟原理,机关党员干部按计划有序开展学习。二是党支部通过组织党员到红色革命教育基地、为50年党龄老党员颁发纪念章、党史宣讲、参加党史知识竞答、参加红色歌曲比赛及观看各类党建视频等方式,增加民政党员干部的工作责任感和主动性。三是利用好社会资源,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通过开展业务讲座、培训、消防安全警示教育等方式,努力提升党员干部的理论素养、履职能力和工作水平。

二、丰富三会一课内容

一是贴近党员思想,提升党性修养。依托党员大会、党小组会召开党史专题组织生活会,广泛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客观分析党员、干部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党员共同提升。针对个别党员党性意识不强的问题,党支部开展大讨论,强化党员自我教育。坚持谈心谈话制度,肯定成绩、鼓励先进,批评错误、指出不足;同时交流思想、沟通感情,振奋精神、鼓足干劲。

二是贴近民政工作,力促作用发挥。深入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聚焦群众所需所求,立足部门职能和民政实际,因地制宜为群众办实事、让群众充分感受党和政府的温暖。一是继续加强低保动态管理,做到应保尽保应退尽退。二是做好残疾人两项补贴、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的认定、审核、资金发放及各项补贴的资金计划。三是继续深入推进移风易俗倡树文明殡葬新风相关工作;加强农村公益性公墓建设工作;持续提升火化率,解决南山北岭的镇(街道)火化率发展不平衡问题;完成区公益性骨灰堂建设工作。四是做好慈善募捐活动。五是继续加强养老服务建设管理工作。六是加大力度推进社工站建设。

三是贴近群众生活,提高服务能力。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坚持服务发展、服务基层、服务群众,开展政策宣讲进社区、爱心帮扶到基层等活动。为每名党员配发党徽,鼓励党员同志亮明身份,评选党员服务先锋,内强素质、外树形象,全面提高服务质量。一是组织党员到分包社区开展志愿服务,开展政策法规宣传、平安社区建设、困难群体帮扶、疫情防控值班、创卫打扫卫生等活动;二是组织党员到府店镇牛窑村党支部开展“联星1+1”活动,共同召开主题党日、打扫卫生、慰问贫困户、政策宣传,开展“万名党员走万户”等活动;三是组织党员到首阳山敬老院,为敬老院送去慰问品、打扫卫生,为老人开展义务理发、义诊等活动;四是组织党员开展灾后清淤活动,到受灾严重的山化镇忠义村、分包清洁区、无主家属院、首阳路等路段开展清淤活动。

三、提升三会一课实效

一是坚持以上率下。党支部支委会成员率先带头真学深学、带头开展讨论,每月组织1次集中学习,每季度至少开展1次专题讨论,党支部书记每半年至少讲1次党课,为广大党员立标立言立行,有效提升党员参与三会一课的热情和积极性。

二是坚持督导落实。为确保三会一课组织实、内容实、效果实,把制度规范纳入党建工作任务清单,纳入日常督查,纳入年终考核。局党组落实督导机制,督导检查党支部,对照检查重点进行全面检查,有效推动了学习教育效果。

三是坚持学做结合。在三会一课制度落实上,做好学这个基础的同时,突出做这个关键,扎实推进民政工作。积极开展学身边榜样活动,大力宣传先进模范和感人事迹,增强三会一课的感染力和实效性。依托主题党日,举办系列活动,引导党员干部立足岗位,主动作为,增强党员意识,争做民政服务先锋,真正将三会一课制度落实成果转化为建设现代大爱民政的不竭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