偃师八大扣碗,是流行于夹河滩的一道传统特色菜,通常包括酥肉、黄焖排骨、梅菜扣肉、肘子肉、卷煎、丸子、豆腐、八宝饭,大部分是以肉类、红薯淀粉为原料,一般采用先蒸后炸的方式制作,味道妙不可言。
偃师,因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东征伐纣,在此筑城"息偃戎师"而得名,先后有夏、商、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等七个朝代在此建都。偃师地势南北高,中间低,地貌景观略呈槽形。南部万安山,山势由东向西降低,北部邙山丘陵,东西走向,岭脊突起,中部为伊洛河冲积平原,地势平坦,伊河、洛河贯穿东西,在顾县镇杨村融汇后,经巩义黑石关流入黄河,当地人称伊河和洛河之间的地区为“夹河滩”。这里一马平川,土地松软、丰腴、肥沃,自古以来,是粮食盛产区,商贾云集,手工业发达,二里头夏都遗址就坐落在这里。夹河滩一带不仅盛产小麦、大米和银条,精明的夹河滩人在吃的方面也是花样不断翻新。相传,扣碗最早出现在商朝,是当时家喻户晓的一种食物。
偃师,作为最早的中国,对食材的挑选更为精要。当时,制作食物材料稀少,食材大多为畜类,禽类等,百姓为了提高食品质量,经过多次调试,制作出“扣碗”这道名吃。后经过两千多年的演变,采用传统工序和祖传配方,选用优良牲畜、家禽,辅以多种名贵香料、药材,经过多年研究,形成适合人们生理健康及口味的成品。从唐代开始,夹河滩一带就有用扣碗设宴的习俗,每逢结婚生子、老人丧葬、朋友聚会等大事,都用扣碗招待宾朋,曾多次被选用宫廷御膳,供王宫贵族食用。据历史记载,武周圣历二年(公元699年)二月初四,一代女皇武则天由东都洛阳赴嵩山封禅,返回时留宿缑山升仙太子庙,品尝扣碗后,赞不绝口。自此,扣碗名声大振,品尝者络绎不绝。人们在品尝到扣碗的同时,还可以充分领略到当地的民俗文化风情。扣碗用料考究,制作精良,每村都有专做扣碗的师傅。通常,办事的主家事先跟师傅打好招呼,提前两天便将师傅请到家里来准备。扣碗是一道色香味俱全的名肴,不是一道菜,而是一桌蒸碗。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扣碗从8个增加到10或12个,样式也随之而变化。如今讲究四大件即:鸡、鱼、肘子、四喜丸子,还讲究荤素搭配,因此衍生了许多新品种,如:海带、豆腐、蘑菇、白菜、粉皮、焖子等,但每碗仍是单独一个食品。制作过程分为煮、炸、刀、蒸、加汤和调料等,再配以时鲜蔬菜,组成碗席,有肥有瘦,有荤有素,肥而不腻,素而可口,营养丰富。深受广大群众喜爱,吸引众多外地美食专家前往品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