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洛阳市偃师区人民政府网站!

首页>单位政务公开


让流浪乞讨人员“三冬暖”“春不寒”

来源 : 民政局     发布日期:2022-01-31     点击次数:369

   入冬以来,为切实保障流浪乞讨人员人身安全和基本生活,各地民政部门和救助管理机构在民政部的指导下,主动作为、积极应对,开展“寒冬送温暖”专项救助行动。

在行动中,各地民政部门主动协调公安、城管等部门开展联合巡查;加强应急值守,确保救助热线24小时畅通;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发挥环卫工人、公交出租司机和爱心志愿者等群体的作用,广泛收集求助线索;深入易流浪走失人员家中探访,加强源头治理,让他们回得去、留得住。

一场零下30摄氏度的排查慰问


  “这次出发又得好几天,外面天冷,你多穿点,注意身体、注意保暖、注意疫情防护、注意安全。”前几天,在“寒冬送温暖”排查慰问行动开始前,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民政局社会事务科科长高飞的妻子如是叮嘱。

  其实,常年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工作让高飞对冬季的严寒早有预期。高飞深知,这次救助巡查,时间紧,任务重,面临严寒和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双重挑战。

  在呼伦贝尔,一直流传着“腊七腊八,冻掉下巴”的说法。这几天,也是呼伦贝尔最寒冷的时候。夜间零下三十几摄氏度,白天零下二十几摄氏度。如果在林区,温度将更低。“用东北话讲,这天儿嘎嘎冷。”高飞说。

  呼伦贝尔市的根河市向南300公里,便是此次排查慰问行动的目的地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阿荣旗和扎兰屯市。“选择这三个地方,主要是三地均属于农区,人口较多,开展排查慰问的效果较好。”高飞告诉记者,通过排查慰问重点走访经常流浪在外和极易流浪走失人员,了解他们的生活现状和外出流浪乞讨的主要原因,并帮其解决困难和问题。

  为了组织好这次排查慰问行动,呼伦贝尔市民政局提前准备了一个多月,进行了重点摸排。一方面,制订方案,并根据方案进行桌面演练,发现不足的地方及时更正、改进,组织市民政局社会事务科、市社会救助综合服务中心7名工作人员参与;另一方面,根据往常的经验,准备了大量的米面油、棉衣棉裤等物资。

  走进扎兰屯市正阳街道红旗社区陈立华(化名)家,屋里干净整洁,几盆绿植欣欣向荣。父亲孟繁铎介绍说,陈立华刚出生一个多月就被遗弃,他看到后就将其抱回家中,打开包裹孩子的小被子,仅仅发现了一张写着孩子出生时间和姓氏的纸条。不幸的是,将陈立华抚养到6个月的时候发现孩子总抽搐,到医院检查发现,孩子患有脑瘫,智力二级残疾。民政部门将陈立华纳入特困人员,由正阳街道办事处负责人包联照顾。

  “陈立华前不久走失过一次。”孟繁铎说,那是在2021年11月25日,陈立华外出后一直联系不上。母亲拨打呼伦贝尔市社会救助综合服务中心的电话求助:“孩子患有严重智力残疾,走失时身穿白色秋衣秋裤,天气寒冷需要及时找到。”

  孟繁铎回忆说,当时的气温已经降到了零下近20摄氏度,陈立华随时有被冻伤的可能。呼伦贝尔市社会救助综合服务中心当即协调工作人员分3组进行找寻。经过近2个小时的全面寻找,终于在农贸市场里找到了陈立华,将其带回家中。

  高飞和孟繁铎聊了没多久,陈立华从外面回了家,把鞋子规规整整地放在鞋架上。“这孩子到现在还经常穿着衣服大小便,帮他清洗脏衣服特别麻烦。为了省事,就给他穿纸尿裤,这也是一笔不小的负担。”看着27岁的“大孩子”,孟繁铎苦笑着说。

  这一情况,引起了高飞的思考。“一片尿不湿没多少钱,谁都能负担得起。可长年累月用尿不湿,花费不少。”高飞觉得,慰问返家的流浪人员,不能仅限于送常规的米面粮油,也可以有针对性地准备物资,让救助更加有效,通过合力帮扶,从源头上减少流浪行为。

  这是一场行程近2000公里的排查慰问,工作人员着力在照料服务、救助寻亲、街面巡查、落户安置、源头治理等关键环节发力。“下一步,我们将从源头上加强对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不仅做到应救尽救,更要建立长效机制,将救助管理机构的临时救助措施与常态化社会救助制度相衔接。”高飞希望,努力开创流浪乞讨人员源头治理工作新局面,让更多的流浪乞讨人员回归家庭、回归社会,不再反复流浪。

从知冷暖到送温暖


  在江苏省扬州市有这么一群人,他们时刻关注天气情况,根据冷暖适时为街面流浪乞讨人员提供帮助、送去温暖。他们就是扬州市救助管理站的工作人员。

街面巡查“自然启动”

  所谓观天气送温暖,是扬州市救助管理站去年以来试点的街面巡查自然启动工作机制,“关于构建‘自然启动’机制的设想,源自多年以来的街面巡查工作实践。”扬州市救助管理站站长朱传英告诉记者。

  按照以往的工作程序,当夏季最高气温达到35℃或是冬季最低气温在0℃以下时,江苏省民政厅会发布“夏季送清凉”“寒冬送温暖”专项救助行动的通知,各地救助管理站会依据上级发文迅速启动,配合当地公安、城管等部门加强街面巡查,保障街面露宿流浪乞讨人员及临时遇困人员的生命安全与身体健康。

  机制建立后,扬州市救助管理站设置专人专岗,随时关注权威网站发布的各类气象预警,依据气象情况精准调整街面巡查响应等级;编排街面巡查分组,确保不同响应等级下巡查责任落实到人;值班人员24小时坚守岗位,随时接听救助热线电话,不放过任何街面求助信息。通过动态气象监控、街面巡查、求助线索处置的无缝衔接,推动“自然启动”机制落地生根、能见实效。

守住街面受助人员的安全红线

  “喂,你好,是市救助管理站吗?我这边发现一个露宿街头的人,跟他说话也不搭腔……”2021年11月7日清晨,热心市民来电称,高架桥下有一名男子露宿。

  接到电话后,扬州市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员立即前往查看,发现一名30岁左右的青年男子正蜷缩在薄薄的被子里瑟瑟发抖。工作人员尝试与其交流,小伙子非常抗拒,表示自己不需要接受救助,也不愿意透露自己的相关信息,并赶走了工作人员。工作人员为其留下了“四个一”冬季救助物资(一张救助引导卡、一份食物及饮用水、一包疫情防护口罩、一套御寒衣物)后,叮嘱他注意安全,有需要随时联系进站救助。

  此后,市救助管理站联同社会组织每日对他进行跟踪回访,送食品与被子等物资,同时进行心理疏导,终于,在工作人员耐心沟通下,小伙子放下戒备心,讲述了他自己的情况。他自称小曹,家住河南,身上钱财已用尽,所以露宿街头。经过多方联系,12月26日,小曹的哥哥大曹连夜驱车700公里赶到扬州接弟弟回家。在工作人员的安排下,大曹来到小曹面前,小曹惊讶不已,眼中噙满泪花:“你怎么来了?”大曹更是难掩激动:“弟弟,咱们回家!”

  “小曹能够与亲人团聚,是《救助管理机构街面巡查自然启动工作机制》实施下的成功案例。”朱传英表示,2021年11月7日,扬州市气象部门发布首个寒潮黄色预警,市救助管理站根据“自然启动”机制立刻启动“寒冬送温暖”专项行动,安排专人监测气象情况,适时调整街面巡查响应等级,与社会组织联合开展冬季街面救助,对流浪乞讨人员可能露宿的重点区域进行巡查摸排。截至2022年1月14日,救助管理站共出动救助工作人员及专业社工812人次、出动车辆95车次,劝导服务各类街面受助人员106人次。街面巡查期间共向受助人员发放救助联系卡及防疫口罩106份、各类饮食及御寒衣物87份,牢牢守住街面受助人员的安全红线。(记者翟倩)

 

救助·关爱·回访


  2021年岁末至今,寒潮来袭,福建省大部分地区多次出现强降温。为了保障流浪乞讨人员的生存权益,建立了以公安、城管、民政等多部门参与的街面巡查制度,广泛发动社会组织、志愿者等社会力量参与“寒冬送温暖”专项救助行动。

专业——让服务由点及面

  2021年12月6日,泉州市救助管理站和海西社工组成的救助小队在泉州江滨北路小桥上发现一名小伙子,救助小队通过与他耐心交流,初步了解到小伙子年仅25岁,因半年前与父母发生矛盾,一气之下离家,近期又遭遇感情问题,万念俱灰,在外流浪并靠着拾荒为生。交流中,小伙子的语气里透露出悲观与轻生的念头,工作人员耐心给予心理疏导,帮其联络家人。在工作人员的帮助下,小伙子最终跟随父亲回家了。

  “很多流浪乞讨人员是因为家庭矛盾、情感受挫等原因而被迫流浪,泉州市救助管理站和海西社工将‘寒冬送温暖’专项救助行动形成常态化。让流浪人员早日回归家庭,让乞讨人员早日找回自我、融入社会,是救助工作者最大的愿望。”泉州市救助管理站站长蓝志坚说。

  泉州市救助管理站持续通过购买服务引入专业社工介入流浪乞讨人员救助过程,运用社会工作专业知识和能力,有效地将站内救助和站外救助,物质救助和心理救助相结合,在给予流浪乞讨人员物质生活保障的同时,帮助流浪乞讨人员疏导心理情绪,改变偏差行为,找到生活的支撑点,重新建立社会支持网络系统,从而使他们更好地回归家庭、社会。

关爱——拉近你我距离

  “我们通过网络、微信、活动现场发放倡议书等多种方式宣传寒冬救助措施,拉近市民与救助管理站、受助人员的距离,让市民进一步了解救助管理工作,更加理性地关爱、帮助弱势群体。”漳州市救助管理站站长张霞说。

  2022年1月10日,漳州市救助管理站受邀以110应急联动服务系统成员单位的身份,参加了“人民至上110,勇毅护航新征程”的主题宣传活动,现场向广大市民宣传救助管理政策和服务内容,耐心讲解发现流浪乞讨人员后该如何报警及救助,以提升市民对救助管理工作的认识,呼吁市民关注、关心流浪乞讨人员,理性施救,积极推动形成“全民救助”良好氛围。当即就有市民表示:“以前遇到流浪人员时没怎么在意,现在我明白需要怎么做了。”

  除此之外,漳州市救助管理站通过社工联动义工模式,开展“街友关爱行动”,目前已发展100多名志愿者,形成了较为完善的街面流浪乞讨人员发现报告机制。

溯源——使被动变主动

  农历腊月初八,南平市邵武救助管理站与臻和社工一行来到易流浪走失困难对象赵某家中,为他们送上了准备好的八宝粥、食用油、大米等生活物品以及节日祝福,并向其家庭成员详细了解赵某的生活情况、身体健康状况及就业情况,做好回访记录。

  “感谢救助管理站一直以来对我们的关心和帮助,及时传递党和政府的关怀,我们一定能够战胜困难,把日子越过越好。”赵某的父亲满含感激之情地对工作人员说。

  2021年6月,南平市邵武救助管理站联合臻和社工为生活困难的易流浪走失人员免费配发“智能定位手环”,帮助家属变被动寻找为主动看护,切实做到早发现、早介入、早救助。

  在对多家易流浪走失人员进行回访时,工作人员了解到返乡困难群众胡某暂未办理残疾人证,便积极主动与残联对接,咨询了解办理残疾证的流程,并陪同胡某到医疗机构诊断,到行政服务大厅残联窗口办理手续。最终在工作人员与社工的协助下,胡某顺利领到了残疾人证。胡某拉着工作人员的手,激动地说:“真是太感谢你们了!谢谢了!”

做好“四人” 精准服务


  入冬以来,山东省潍坊市基本民生保障服务中心(以下简称中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做好“四人”为主线,持续擦亮“鸢都温馨驿站”服务品牌,深入开展“寒冬送温暖”专项救助行动,确保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得到及时有效的救助服务,坚决防止流浪乞讨人员冻伤、冻死等极端事件的发生。

做疫情防控“守门人” 

切实保障流浪乞讨人员健康

  中心针对流浪乞讨人员流动性大、风险高等特点,在救助流浪乞讨人员时及时向他们宣传防疫政策,并发放口罩等防护物资。同时适时为工作人员和有需要的受助对象进行核酸检测,扎实做好救助管理机构内的分区管理、站内防控以及街头救助中心的疫情防控工作,切实保障好流浪乞讨人员身体健康。2021年11月以来,已累计进行核酸检测160人次,其中工作人员150人次、流浪乞讨人员 10人次。

做天气变化“预报人”

时刻关注流浪乞讨人员冷暖中心实时关注天气变化,每天通过微信群等渠道发布天气情况,并根据天气情况合理安排当天救助工作,特别在遇到雨雪极寒天气,成立专项巡查小组,白天加大街面巡查力度,深入汽车站、火车站、小商品城等人流量大、流浪乞讨人员经常出现的地段不间断巡查,夜间重点对城区主要街道、车站、地下通道、桥梁涵洞、在建工地和废弃房屋等流浪乞讨人员可能露宿区域,进行“拉网式”巡查,一旦发现流浪乞讨人员立即对其安抚、询问、登记、建档,并劝其到中心接受救助, 对不愿到中心接受救助的人员,及时提供棉衣、棉被等必要的御寒物品,并告知其详细的求助方式,后续定期跟踪劝导,使其尽快结束流浪、早日返乡。截至目前,中心已开展巡查活动50余次,累计提供棉衣、棉被、手套、热水壶等御寒物资30余件,发放救助联系卡100余张,救助各类流浪乞讨人员30余人次。

做受助对象“贴心人”全力保障流浪乞讨人员生活

  中心切实加强站内管理,严格执行24小时值班制度和“逢进必检”的安检制度,全天候提供热水、热饭、暖气等服务,对发现的流浪乞讨未成年人、疑似精神病人、老年痴呆患者等救助对象实行分类救助,做到“发现一个、救助一个、保护一个”。2021年11月8日,中心还积极引入潍坊市新时代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潍坊市爱心义工公益服务中心专业服务团队,大力推行“社工+志愿者”联动机制,以“源头预防”“提前发现”“及时介入”和“促进回归”等工作为重点,深入开展“寒冬送温暖”专项救助行动,引导社工和志愿者等社会力量,走上街头关爱救助流浪乞讨人员,切实满足流浪乞讨人员的多元化、个性化需求。活动当天,共有社工、志愿者37人参与救助,救助流浪乞讨人员2人。

做受助对象“寻亲人”及时帮助流浪乞讨人员返乡

  中心积极探索精准识别、分类寻亲、统筹资源、社会参与的精准化、社会化寻亲服务措施,大力推行“互联网+救助寻亲”工作模式,广泛发动专业社工组织、志愿服务团队等社会人士,巧用“全国救助寻亲网”“今日头条寻人”等媒体平台,利用人脸识别、DNA采集等技术,联合开展了一系列寻亲活动,进一步拓宽寻亲渠道,不断提高寻亲社会参与度,大大提高了寻亲成功率,连续7年实现流浪乞讨人员“零滞站”。目前,已为10余名流浪乞讨人员找到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