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日下午,伊洛街道辖区十余名小学生在家长的陪同下走进我区汝瓷刻花技艺非遗传习所,认识汝瓷,了解非遗文化,学习和制作陶瓷器皿。在非遗传承人王琳老师的指导下,捏塑、拉坯,边动手边动脑,享受陶泥在小手中神奇变形的快乐!
陶瓷既是物质产品,又是精神产物,经过复杂而漫长的文化积淀与发展,中国传统陶瓷艺术在历史的不同时期体现出不同的特色。汝瓷为宋代汝窑烧制瓷器的统称,其创烧于北宋晚期,以烧制青瓷闻名,为五大名瓷之首,也是汉族传统制瓷工艺中的稀世珍品。
我区汝瓷刻花技艺于2020年元月录入第五批洛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它是将搜集、整理的宋汝瓷刻花残片复原之后的百余种图案,严格按照传承、改良后的宋代传统手法,雕刻于手拉泥胚,施以由天然矿物釉,高温烧至1300度,使宋汝瓷刻花碗盘完整再现。
非遗传承人王琳老师先给孩子们讲解了陶瓷制作的小知识,然后分步讲解,教孩子们制作一只可爱的小羊。孩子们通过揉、搓、捏,羊身子、羊耳朵、羊眼睛、羊腿就这样逐渐成型,再用特制胶水粘起来,一只小羊就活灵活现的诞生了!
撸起袖子穿好围裙,动手揉陶泥
开始擀面
揉出羊耳朵
看我点睛之笔!
圆乎乎毛茸茸的羊身子,你做的太像了!
终于到了戳羊毛时刻,小心翼翼的拿起刻刀勾勒心中的“羊毛”!
精心“卷羊毛”
拉坯是小朋友们最喜欢的环节,当电机带动转盘,一块陶泥在小手中随着指尖和转盘不停变换着形状,它一下是花瓶,一下是杯子,一下变成碗,一下变成盘……原来生活中使用的各种陶瓷器皿就是这样诞生的!
看他小心的拢紧两只手,用两个大拇指轻轻按压,于是一个果盘出现了,稍稍用点力就变成了茶杯,再用点力又成了酒杯。原来他要给爸爸做一个喝酒杯!
孩子们体验了捏塑、拉坯,每个人都弄了两手泥陶,造出的陶器形态各异(奇形怪状),通过这个过程也明白了制作一个理想的陶器并不容易,而上釉烧瓷更是难上加难。非遗文化的传承不仅是学做一个陶器这么简单,更需要时间的打磨、失败后的坚持、制陶知识的学习、长期的文化艺术学习、积淀和创新,让我们与非遗传承人一起,为手中细腻的陶泥融入温度与情感,赋予每一块陶泥想象与创意,创造出附加我们自己精神价值的作品。
看看我们的动手能力怎样吧!
山羊的四只脚就像四个柱子,还做了一只喂水桶
捕获一只长耳羊
2023年,伊洛街道文化站围绕“做实事”三个字,扎扎实实谋划活动,真真正正开展活动,主动作为躬身入局,活用优秀文化资源,通过活动建社群,通过社群办活动,以卓有成效的文化工作创实绩,让辖区群众在参与中得实惠,让优秀文化通过我们的推介走出深闺,增加影响,惠及周边,得到进一步发展机会。伊洛街道以公共文化的特殊力量,周周活动月月出彩,凝聚社群,辅助社区,服务社会,促进了各项中心工作协同顺利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