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常说
“一部洛阳文化史,半部中华文明史”
行走在河洛大地
不经意用脚踢起一块砖头瓦片
都有可能代表着一段历史
蕴藏有一个美丽的传说
01唐恭陵
“镇小、当地名气大”
这里是古代“中原四大名镇”之一
是唐代著名高僧玄奘法师的出生地
是藏着保存最好的唐代帝陵
因朝代更迭战火侵蚀,整个陵园多有损毁
现存价值最高的为神道
其两侧自北向南,依次排列着
翁仲三对、天马一对、望柱一对
作工细腻、雕造精美
也是目前河南仅存的一组盛唐陵墓石刻
唐恭陵,位于洛阳市偃师区缑氏镇滹沱村西南景山白云峰之巅,是唐高宗李治第五子、女皇武则天之长子李弘的陵墓,现占地约364亩。陵体封土呈覆斗形,整个陵园规模宏大,是洛阳唐陵中规模最大的一座,充分体现了唐代的陵寝制度及帝王权威。
02升仙太子碑
“府店镇历史悠久”
这里文化底蕴深厚
春秋时期,滑国在此建都,现存滑城遗址
属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境内缑山风景秀美
“缑山晓月”为偃师八大景之一
顶部立有名扬四海的神州第一碑
《升仙太子碑》的内容由碑额、标题、序、铭、上款、下款六部分组成,碑高6.70米,宽1.55米,厚0.55米,盘龙首龟座高1.3米。共有34行,武则天亲书包括碑额在内的2129字,薛稷题写上下款33字,总字数2162字。
升仙太子碑,位于洛阳市偃师区府店镇南缑山之巅。这里是传说中周灵王太子晋升仙的地方。武周圣历二年(699年),武则天于二月初四日由东都洛阳出发赴嵩山封禅,途中留宿缑山,游览了刚刚竣工的升仙太子庙,一时兴至,便撰写了这篇碑文。同年六月十九日碑成,立于缑山升仙太子庙大殿之前。碑文借太子晋升仙的故事,描绘缥缈瑰丽的仙境,以赞美武周盛世。碑文描写的武周社会,是武周承天之命,开创基业,江山稳固,人口众多,政令统一,幅员辽阔,边防巩固,风调雨顺,天下太平的景象。
03轘辕关
“洛阳八关”之一
这里是东汉末年
朝廷为抵御黄巾军进兵
捍卫都城洛阳所设的“洛阳八关”之一
是客家先民南迁的一条主要通道
轘辕关,历经沧桑
古关建筑早毁于历代战乱之中
现存建筑系用石灰岩垒砌
正中是弧形顶门洞
有石阶可拾级而上至关顶
门洞上镶有长方关额“古轘辕关”
楷书,笔法古朴,遒劲有力
并书“乾隆15年岁在庚午9月重修”
轘辕关,位于洛阳市偃师区府店镇境内的轘辕山上,西有鄂岭口,北有古道,是偃师区现存的唯一古关。轘辕山,形势险要,东有太室(即嵩山)、南有少室,紧接巩义、登封两市;西有鸡鸣山、香炉峰,是万安山与嵩山衔接处的壑口。《元和志》载:“轘辕山,山路险阻,十二曲道,将近复回,故曰:轘辕。”轘辕口传说为远古时大禹所凿,为历代兵家必争和控守要地,也是洛、偃通往汝、颖、襄之捷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