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者(以下简称“社工”)是社会治理的重要力量,是民生实事的践行者。近些年来,我省社会工作发展迅速,截至目前,全省有社会工作者5.1万人,其中持证社工1.8万人,登记社会工作服务机构639家,实现了省辖市社工机构全覆盖。
如何进一步提升社工的价值认同感,激发社工机构的运营活力,赋能基层治理,我省正在进行新的考量和探索。
6月21日上午,荥阳市任洼村日间照料中心“幸福大院”里热闹非凡。食堂里,社工们忙碌地择菜、拌馅、包馄饨;休息室里,老人或在休息或在下象棋;会客厅里,志愿者带着老人在包粽子……
“日间照料中心于今年2月份建成。在社工机构的帮扶下,中心设置了供老人们娱乐的会客厅,开办了让老人们聚餐的食堂,大活动小活动不断,中心成了村民的‘幸福大院’。”荥阳市民政局有关工作人员介绍。
热闹起来的任洼村“幸福大院”,需要专业人士提升幸福温度。今年3月,郑州高新区益人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携腾讯公益和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的品牌项目“幸福计划”落地任洼村日间照料中心,为村里的困境老人提供日间照料、健康护理、心理关怀等服务。
中心负责人李沛介绍,一老一少是他们机构的主要服务对象,考虑到任洼村的实际情况,他们成立了巾帼志愿服务队、幸福志愿服务队等,助力提升关于农村困境老人的居家和机构养老服务能力。
同样在这一天,信阳市申城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与浉河区金牛山街道居民一起过端午节,社工、志愿者及居民们齐动手包粽子。“碧绿飘香的粽子包好后,参加活动的人纷纷拿起粽子拍照纪念,开心得不得了。”该机构工作人员说。
“我省各地社工以节日为契机,精心策划,广泛开展端午暖心服务主题活动。他们走进敬老院,与老人们共话传统;走进幼儿园,陪伴困境儿童;走进老小弱困家庭,送上节日问候和爱心物资……”省民政厅慈善社会工作处有关负责人说。
一片土地成长一支队伍
奔波在节日里的社工,让困境人群在传统节日里感受到了温暖。助人自助,通过提供专业帮扶推动困难人群走向“自救、自助、自强”,是社工的核心理念。20年来,我省社会工作经历了服务领域从民政到民生、服务成效从一般到专业的跃升,在加强基本民生保障、创新基层社会治理、优化基本社会服务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据悉,目前,全省社会工作者5.1万人,其中持证社工1.8万人,登记社会工作服务机构639家,实现省辖市社工机构全覆盖。2023年社工考试报名人数达3.8万余人,创历史新高。
在从业人数和社工机构普遍增加的状况下,我省社会工作还在朝着实现乡镇(街道)社会工作服务站全覆盖的目标全力推进。3年来,全省累计投入资金2.5亿多元,已建成10个市级社工中心,103个县级中心,1766个乡镇(街道)社工站,3532个村(社区)社工室。
一个行动开启新的征程
社会工作考验的不仅是社工专业知识、专业能力,更考验其人文情怀。
我省充分发挥社工站民生工作的“大喇叭”“放大镜”和“小暖炉”作用,聚焦社会救助、儿童关爱、养老服务、社区治理、社会事务5大领域,提供帮困扶弱、情绪疏导、关系调适、增能赋权、资源链接、社会融入等29个方面的具体服务,累计服务超过571万人次,服务困难群众842860人次,培育社区社会组织3321个。
近期,我省以“社工千站暖万家行动”为抓手,规范行业发展、提升服务能力。具体内容是,从6月到12月底,聚焦困弱帮扶、养老服务、儿童关爱、残障康复、社区治理五大领域,组织全省千余家社工站,深入不少于1万户家庭和服务场域,实施五项专项行动,做到“月月有主题、周周有活动、天天有精彩、县县有品牌、站站有特色”。
作为该行动的一部分,近日,省民政厅组织的“河南社工强基赋能行动”在周口市淮阳区拉开帷幕,以便通过督导培训,指导各地社工站更好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米”,筑牢基层社工实务根基。
“这样的社工培训内容实用、脉络清晰,学了就能用,希望以后多组织这样的培训。”“老师讲的社工礼仪是我以前从来没有注意的内容。要成为一名专业社工,我需要学习的知识还很多。”参加培训的社工们纷纷说出学习感受。
周口市淮阳区是“河南社工强基赋能行动”第一站。省民政厅有关负责人说,下一步,他们将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加快职业化、专业化社工队伍建设,将社会工作打造成为我省民生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发动机和助推器,造福千万受助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