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偃师区退役军人事务局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为动力,筑牢退役军人思想政治工作这条“生命线”,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退役军人事务工作全过程、各方面,坚持在党建引领下做好教育管理、融合融入、队伍建设、品牌打造等工作,使思想政治工作在退役军人事务中激发出动力和活力,产生出积极的综合效应。
夯实一个基础——凝聚思政教育思想共识
引导全系统上下认识到思想政治工作能够教育引导退役军人始终听党话、跟党走,确保退役军人始终成为党执政的可靠力量;能够教育引导退役军人传承优良传统、发挥人才优势,在助力乡村振兴、城市提质、产业转型、基层治理中做出应有贡献;能够教育引导退役军人认清合法权益、维护合法权益,理解和支持当前的涉军政策、各项改革,从而保持系统的总体稳定;能够教育引导退役军人发扬不怕牺牲、乐于奉献精神,在弘扬新风正气中展示退役军人良好社会形象。
坚持两个融入——加强思政教育组织领导
将思想政治工作融入党建工作和业务工作,确保思想政治工作具有生命力和战斗力。一方面,精心谋划激活力。对每个月份拟开展的党建活动进行全面谋划,确保党建活动、思想政治工作有载体可依托;将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统筹推进,着力构建思想政治工作“机关支部+区关爱退役军人协会+退役军人志愿服务队+特色老兵驿站+退役军人创业就业基地+青少年红色教育基地”的“1+5”工作架构。
强化三维宣传——提高思政教育工作成效。
坚持“点、线、面”多维宣传,切实展示好优秀退役军人、退役军人业务工作和退役军人系统良好形象。“点”式宣传方面,今年,在“六一”儿童节开展了“传承红色基因,关爱儿童成长”活动,相关信息被学习强国报道;“线”式宣传方面,结合上级要求开展的“英烈精神进校园”活动,精心谋划了“英烈精神进社区”“英烈精神进企业”“英烈精神进军营”等系列活动;“面”式宣传方面,对全区退役军人创业就业工作进行了总结提炼,形成了聚焦“信息+需求”、聚焦“教育+培训”、聚焦“渠道+帮扶”的服务模式,相关信息3月份被中原经济网、河南经济报等媒体相继采用。
搭建四大“立柱”——筑牢思政教育坚实支撑。
一是建强以“三大员”为骨干的思政队伍,目前区、镇(街道)两级已选聘“思想政治指导员”“老兵调解员”“红色教育宣讲员”460余名;二是建立以“传承红色基因”为主导的思政阵地,目前已建立了8个青少年红色教育基地;三是形成以领导干部为重点的思政示范,推动了开门接访、主动约访、常态化联系人等制度的落实;四是构建以“齐抓共管”为特点的思政宣传,在局机关、基层服务站建立了通讯员队伍,形成了专班运行、定期组稿、文稿会商、审核把关、考评通报等机制,推动了信息宣传工作扎实有效开展。
探索五个举措——擦亮思政教育特色品牌。
一是成立关爱退役军人协会,确定“党建引领、关爱救助、志愿服务、权益维护”工作方向,开展了慰问军烈属、慰问抗战老兵、慰问抗美援朝老兵、“关爱老兵,鞋情相送”等活动,并积极参与应急处突、抢险救灾、疫情防控、防汛演练等工作,受到社会各界好评。二是大力弘扬偃师老兵文化,相继打造7个特色老兵驿站,目前这些特色老兵驿站已成为展示老兵风采、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场所,有些驿站还成为了助力文旅产业发展、文明城市创建的网红打卡地。三是推动退役军人创业就业。探索建立了一个退役军人创业就业孵化基地、5个退役军人创业就业基地、1个退役军人就业基地,涵盖制鞋、电线电缆、耐火材料、生物制药、包装材料、新能源电池箔等产业,目前在这些基地就业的的退役军人及家属将近2000人。四是加强退役军人党员管理。加强退役军人党员待安置期间管理工作,高效办理退役军人党员组织关系;健全教育管理体制,确保退役军人党员“退役不退志,退伍不褪色”;探索“属地管理+党建”模式,确保退役军人流动党员“流动不流失”“离家不离党”。五是切实为退役军人办实事。通过落实优抚、安置、创业就业、教育培训、困难救助等政策,使退役军人获得感成色更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