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的重阳节,非常繁忙,也很充实,因为接连策划实施了几个慰问百岁老人的公益活动,收获满满,感触良多。如今,中国已经步入老龄化社会,自己在不知不觉中也已经年逾半百,成了孩子们眼中的老人。尽管自己依然梦想那嬉戏的童年,梦想那无猜的童真,但无情的年轮已悄然爬上脸颊,精力、身体都大不如以前了,我不由得感叹:“老了!”
昨天上班,看到谷百川老师发给我的一篇文章《爱心架桥梁 和谐暖夕阳》,写的是宜阳县锦屏镇河下村开办老人食堂的事。因为曾经在河下村扶贫过,和村里的干部群众关系也都很融洽,我便决定去看看,一方面也算故地重游,趁机看看老朋友,另一方面也为我心中关于农村养老的疑虑寻找一些答案。于是,我微信联系了河下村委的刘娜,她告诉我“河下的老人食堂已经开办两个月了,运行得很好,每天有40多个老人集体就餐。”看来谷百川老师的文章不是空穴来风,而是实打实的真事。
驱车来到河下村,街上没有其它乡下秋收时节的凌乱和灰尘,街道一如既往的干净;走进村委大院,眼前一亮,村委会的格局又变了,比一年前的布局又漂亮了许多,感觉不像是村委会,而是一个环境优雅的办公机关,真的很好!在村委会办公的老相识谷锡山、谷会民、周铁良,看见我都热情地打招呼。聊起老人食堂,锡山、会民两位老兄娓娓道来,他们说:“河下村现在常住人口6700人,60岁以上老人900多人,开办老人食堂后,来食堂就餐的有40多人,主要是70岁以上能自理的独居老人,80岁以上17个,90岁以上2个。每个人每月交150月生活费,90岁以上的两位老人免费,一天供应中餐、晚餐两顿饭。”
谷锡山、谷会民是河下村村委的两个“老黄忠”,他们都是上世纪70年代开始就在村委工作,前前后后40多年,村里为了办好老人食堂,把管理的担子交给了他们两人,这是一份“重托”。每天一大早,他们要根据食堂一天的食谱去超市采买食材,既要新鲜、又要实惠少花钱。两位老同志没少费心思,河下村周边的几家超市让他俩跑了个遍,谁家的菜品有优惠,谁家的肉新鲜、谁家的鸡蛋要打折,他们如数家珍。我看了老人食堂的食谱,主食有卤面、鸡蛋面、排骨面、炸酱面、米饭,各种粥,点心有油卷、蒸包、还有炒菜,一周下来基本不重样。简单地核算一下,每人每天两顿饭的成本至少需要8元钱,相当于村里每天要为每位老人补贴3元钱,40个老人每天需要120元,一个月就是3600元,还不包括两名厨师的月工资4500元和水费、电费、燃气费,和两个90岁以上的免费老人,一个月老人食堂村里要补贴将近1万元,一年就是12万元。我开始担心如果没有集体经济或者说上级扶持资金的支撑,这个老人食堂能否长期地运转下去?
我在县农业农村局上班,我们单位也有机关食堂,但是对于食堂的饭食,我们大多吐槽的多,满意的少,机关200多号人,每天在食堂就餐的也就寥寥二三十人。为了验证河下老人食堂的饭菜质量如何,我决定中午留下来,和老人们一起品尝一下他们的伙食。中午,河下老人食堂做的事排骨面。11:30开饭,11点钟,便有老人老人零零星星来到大院等候,和他(她)们聊起来,对于村里的老人食堂,老人们一个劲地叫好,都说这真是党和政府为他们办的一件大好事,解决他们的大难题。我看老人们都是发自内心的赞许,没有阿谀,没有谄媚,是真真的点赞。开饭了,老人们从碗柜中拿出自己的碗筷,排着队开始打饭,中午的排骨面煮的软硬适中,排骨也炖的稀烂,适合老人的口味。我也盛了一碗坐下来和老人们一起品尝他们的“美食”,真的很好吃!采访中,遇到了前来河下村检查工作的锦屏镇党委裴俊国书记、县民政局习国亮副局长、养老中心陈立国主任,他们对于搞好村里的老人食堂信心满满。我拍了裴书记和老人们、厨师交流的视频,发了抖音,没想不到几个小时的时间浏览量突破1万,视频累计浏览量突破2万。
我是做信息宣传工作的,我知道不是我的视频拍得有多好,而是社会养老这件事是全社会关注的一个焦点,大家的目光都在这里,都在满怀期待,也都在为自己的养老问题在思索着、担忧着!重阳节是一个老人的节日,一个富有爱心的日子。重阳节后采访了一个满满爱心的公益事业,很感动。期待河下村的老人食堂越办越好,也祝福河下村的集体经济越办越好,能为老人食堂提供更多的帮助,让它一直办下去、良性地运行下去!也祝愿越来越多的老人食堂能够开门迎宾,让留守的老人们有一口热乎饭吃,让老人们的生活健康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