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洛阳市偃师区人民政府网站!

首页>单位政务公开


践行“动车组”文化的肖村故事

来源 : 大口镇     发布日期:2019-01-09     点击次数:1467

践行“动车组”文化的肖村故事

 

昔日难行的泥土路变成干净整洁的水泥路,乱堆乱放的垃圾有了垃圾收集箱,原本散发异味的臭水沟经被清理填平硬化后,成为老百姓休闲娱乐的好去处……走进大口镇肖村,随时随处都会有细节让你感叹:新一届领导班子,在新时代“动车组”文化引领下,实干加巧干,一场面向“脏乱差”的环境整治保卫战首战告捷。

肖村位于我市南部山区大口镇,经济不发达,基础设施差,工作一度难以推进,群众意见大。新一届村两委班子成立后,统一思想,明确目标,“车头”带动,全员上阵,两委班子成员形成了强大合力,从解决群众最急迫的问题入手,逐步理清发展思路,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群众们的生产和生活条件都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到处呈现出一派富裕、文明、和谐、开放的美丽乡村新气象。

发挥引擎带动 当好群众主心骨

2018年的秋收深翻工作,肖村在全镇率先告捷,而且整个秋收季节,实现秸秆禁烧“零火点”。

在秸秆禁烧工作中,村干部挨家挨户走访,一对一宣传秸秆禁烧的重要性,并且24小时不间断值勤。

“党员干部是村里的领头人,如何发挥作用,就是要在一件件具体的事上体现出来。”肖村新任村党支部书记李少平介绍,肖村有9个村民组,1900多口人,党员76人,有白发苍苍的老者,也有身强体壮的青年。

不仅如此,秋收时,李少平还带头成立了党员秋收服务队,对秋收有困难的家庭,他们到现场帮忙解决,一家一户为贫困户收玉米、秸秆还田和深翻地。

“肖村从一个后进村变为示范村,并且短时间内发生许多可喜变化,主要得益于村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的发挥及村两委班子集体领导形成的强大合力和凝聚力,成为肖村经济发展的强大‘引擎’。”大口镇联系该村工作的党委委员李国争评价道。

2018年年初村委换届选举,该村村民李建军当选为村委主任。他和村党支部书记李少平配合默契,在解决民生问题和村子发展问题上,两人的许多想法不谋而合。两人带领村“两委”班子经过商议,先给班子成员立下了“规矩”:凡是村里办理低保户,自己家人和亲属先回避;村里的闲置土地和边角地块先尽着群众种;村里推广新型种植养殖项目但风险不可预测,自己先带头;村里办公用品少,谁有谁带……一系列约束班子成员的“清规戒律”,让全村群众看到了希望。

制约肖村发展的“症结”在哪里?全村各项事业走上发展快车道的“法宝”又是什么?

2018年4月份,在大口镇党委、政府的积极支持下,李少平主持召开“诸葛亮”会,镇相关领导、村两委班子成员和党员、群众代表共50余人集体为这个后进村“把脉会诊班子成员开门见山,谈自身不足,找问题根源,绘发展蓝图;党员、群众代表各抒己见,直捣“病灶”,直击病根;镇包村领导出谋划策,想办法、出主意,破解发展难题。
    通过集思广益,终于理清了发展思路,破“茧”刻不容缓!班子成员形成共识,要立足本村资源优势,在念好“土地经”上下功夫、做文章,发挥村支部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核心作用,发展壮大集体经济,促进各项事业的发展。
    村里富不富,关键看支部。李少平带领村“两委”班子,从提高村集体经济收入着手,利用对外出租老学校住房办幼儿园等措施,一方面增加村集体收入,另一方面方便了本村儿童就近上学,改善了关乎民生的突出问题,实现村集体经济和社会事务的快速发展。
   “我们去考察的地方,亩产能达到5000元左右,花椒是个宝呀!”。干劲十足的村委主任李建军乐呵呵地说道,他回到家乡以后,发现村集体经济薄弱,村民收入低,主要以传统经济小麦和玉米种植为主,要想达到小康水平就必须发展农村高效产业和集体经济。
    李建军组织村委干部和有花椒种植意愿的农户赴外地实地考察花椒种植。在发展模式上,李建军率先垂范,先期承包土地50余亩,发展花椒种植业。“我先试着种一些,积累一些经验。花椒采摘期比较长,加上日常管理,用工量较大,我种这些花椒能让村里的一部分闲置劳动力在家门口打工挣钱。”他说,待条件成熟后,准备采取“公司+农户”模式发展,带领村里其他农户种植,一起致富。
     下一步,村两委干部团结一心以土地流转和发展集体经济为主,壮大村集体经济,带领群众走向致富路,目前村两委正在筹划村集体经济项目,发展大棚香菇种植,已经和外地一家食用菌企业洽谈好,今年开春准备实施
激发内生动力  人人都是实干家
    去年12月20日,在肖村村口文化广场上,10余人紧张忙碌着。挖掘机挖起的垃圾堆成小山状,一个人拿着铁锹铲起沟里的陈年垃圾,正在装车,这个人正是李少平。
    “之前我们已经干了好几天,垃圾清零的任务比较重,我们有信心,月底实现整村垃圾清零。”李少平停下手里的工具,擦了把汗介绍,“今天来这里出工的除了挖掘机师傅,其余的都来自村两委成员、村民组长、党员,在咱村,不论哪一项出力事,我都要求干部先到场,我们不来,咋要求别人?” 在肖村,像这种遇事一起上,分工不分家的事例比比皆是。
    要想富,先修路。说着简单,实施起来却是难上加难。肖村的通组通户道路项目启动后,矛盾也接踵而至。按照施工要求,对原有道路进行拓宽,需要拆除两家村民的院墙,因为赔偿问题,村民组和户主始终达不成共识。
    村委委员李子伟得知情况后,主动请缨:“这个难题包在我身上,一回不中两回,两回不中三回”。他前后跑了不下10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并动员他们的亲戚朋友出面协调,终使问题得到解决。李子伟说,化解群众矛盾,对有困难的,要有耐心,迂回处理也能达到实效。
    村里修建文化广场,宽度不够,须拓宽5米左右,占用该村第七村民组10户村民的部分土地,要砍伐其自种树木。一部分农户不同意,村监委委员李永治,一方面逐户去做工作,一方面联系收购木材的商家,对已经成材的树木帮群众卖了,对小杂木,则通过做工作让群众清除,终于既解决了问题,又尽可能减少群众损失。
    不管是修路,还是扩广场,包括卫生室改造,村党支部委员陈会庄都主动上阵,及时公布工程进度及财务开支情况,并紧盯工程质量,确保每一项工程都建成民心工程。他还主动听取群众意见,及时提交村党支部和村委会研究改进工作,力争最大程度上取得群众的认可和支持。
    “在俺村,人人都是调解员,分工不分家,遇事哪把钥匙开哪把锁”被村里人称为“活户口册”的支部委员温会彩开了腔。
    温会彩之所以被称为“活户口册”,是因为她在村里当干部多年,对村里的“家底”了如指掌,上至80多岁老人,下至上学儿童,谁是谁家的,她都“门清”,也正因为如此,村里有些需要出面协调的事情,她都会主动“揽活”:“我和当事人熟悉,我去!”这些年,经她调解的婆媳不和、家庭纠纷连她自己都记不清多少起了。
    村党支部委员翟建坡,懂管道修理技术,“自然”成了村里的“修理工”,去年6月中旬,村里水管出故障,大热天断水给群众带来极大不便,得知情况,他二话不说,拉上村委主任李建军,开着自家车赶往相距几十公里的岳滩镇买到型号相符的水管,加班加点连夜进行更换,确保村民半天内恢复正常用水。
    最年轻的村监委委员李冰冰,是个30出头的小伙子,更是为村里事跑前跑后,用他的话说“班子里我最年轻,多跑点腿没啥,不管是不是自己分管的工作,多干点都是应该的,分恁清干啥!”村里群众有急事需要复印资料什么的,他也总是有求必应,免费为群众服务,李冰冰打趣地说,一年下来,复印机的硒鼓都用坏了好几个。
    去年秋天,村里的贫困户李德报在使用机械打农药时,致使相邻农田农户李郑州的玉米苗受到药害,造成秧苗部分枯死,影响经济收入,于是李郑州找到李德报理论,并提出赔偿要求。 
    村委主任李建军了解情况后,知道李德报不是刻意而为,就劝李郑州说:“人家是个贫困户,经济条件不好,你损失多少?我替他出了。”李郑州听到这话,不好意思地说:“损失也不是很大,有你当干部的这句话,我咋能要你的钱?”
    “以前群众对村两委干部不满意,总是拗着劲,许多不大的事情,为了斗气,明明应该做的,偏偏不做;或者动辄都要村里拿钱来‘摆平’,很多工作都没法开展,矛盾特别多。如今,干群心齐了,矛盾减少了,治安好转了,村里连续几个月没出过啥事,我这个民调委员都快‘下岗’了”。说到自己的分管工作,分管民调工作的村委委员张献宾笑逐颜开。
    文化广场施工期间,村里来回的车辆较多,村路偏窄,为了既保证正常施工又不耽误村民出行,村两委干部自发排班,轮流“把守”路口,指挥和疏导过往车辆。
    “镇干部提起来摇头、村干部想起来发愁,肖村能有今天的变化,村两委班子团结引领作用的发挥真是太重要了。”谈及肖村,大口镇分包肖村的干部陈鹏飞感慨颇多。他包肖村已经8年有余,以前到村里开展工作,经常遇上扯皮难推进;现在打一个电话,村里的事情就安排妥妥的,以至于现在陈鹏飞一进村,村干部都和他“认生”了,和他打趣说“老陈是不包俺村了,还是把俺村给忘了?”
整体和谐驱动 齐心为民办实事 
    肖村“两委”一班人,通过实抓苦干,走上了强村之路。不足一年的时间里,肖村的变化几乎可以用“动车速度”来形容。
    提起村子的巨变,村民们感受最深的是解决多年的吃水问题。村里的井深达到了,但群众长期饮用的却不是深井水。2018年5月16日,新一届领导班子上任,李少平对班子成员的要求是“一周内解决群众吃深井水问题”。他带领村两委成员轮班上阵,加装管道,昼夜不停,2018年5月23日,水变清了,李少平也在群众中树立了威信。

村民李向托说,“我们这个村从新班子上任以来,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安全饮水问题解决了,群众们都看在眼里,村干部只要真心实意为群众办事,能看得出来,谁都不憨。”
    去年7月,酷热难耐,没有阻挡村两委干事创业的脚步,村两委争取部门资金和村民自筹资金,新修通组通户道路5条600米,村里的路,不再坑坑洼洼,也不再尘土飞扬,极大地方便了村民出行。
    “以前,一下雨就是稀泥巴,走路还要穿胶鞋”。回忆起没修路那会儿,村民李学文面露苦楚。门前的道路开工建设时,他天天跑屋外看,每一次修路的新进展都牵动着他无比激动的心,如今,走在新修的水泥路上,他笑得合不拢嘴。
    翻修了外墙,安上了空调,观察室里新建了隔断。在肖村卫生室当了十多年乡村医生的张少春也是由衷地感慨:“新一届村两委对卫生室改建非常重视和支持,才有了改造后的新变化,对医生和患者来说,都是好事。”
    肖村集体卫生室年久失修,外面下雨,里面漏。去年8月,村两委筹措资金,先期垫付,改造了村集体卫生室,大大改善了群众就医条件。
    村里修建文化广场,80多岁的老党员李金海一直在施工现场走来走去,主动为广场建设出谋划策。李金海说:“我今年80多岁了,建广场是为了村里好,也是为了我们老百姓好,我要当个监工,确保工程质量”。去年10月,在帮扶单位的资助下,肖村改扩建文化广场2个……
    在镇、村和帮扶单位共同努力下,争取资金、项目,村民积极参与,短短一年,肖村基础设施发生巨大变化。
    “肖村不但要富,还要美;肖村人不但要生活好,还要村风正。”在抓好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村党支部一班人大力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积极倡导健康文明的娱乐方式和先进的思想观念,组织开展丰富多彩、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营造文明和谐的社会风气。
    “我是肖村土生土长的坐地户,现在村里的变化真是太大了,我从心里由衷地感谢这一届领导干部,确确实实为大伙儿办实事!”80多岁的老党员李金海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前有标兵,后有追兵,不快不行。要赢得群众信任,只有干出实事!”这些话成为肖村两委干部的“格言”。该村给每个支部委员都设置了岗位制定了职责,让村干部和党员积极主动为群众服务。如今,肖村两委班子合心、合力、合拍,干事心齐、气顺、劲足,成为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的强大“引擎”。与之相伴,一个个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得到解决,一起起矛盾纠纷得到化解,一户户农家从贫困走向希望,一颗耀眼的“明珠”正在大山深处魅力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