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来,各级司法行政机关围绕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日益增长的法律服务需求,加快建设覆盖城乡、便捷高效、均等普惠的现代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切实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加强顶层设计织密服务网络
近年来,司法部通过新设专门负责统筹推进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的业务局、多次开展驻在式调研、出台深入推进公共法律服务平台建设的指导意见等一系列举措,大力推动这项工作。
各地司法行政机关坚持党对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的绝对领导,坚持政治引领、党建先行,上海普陀、江苏苏州、山东济南等地积极探索“党建+法律服务”新模式,注入“红色基因”,发动“红色引擎”,确保公共法律服务朝着正确的方向快速前进。
各地司法行政机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人民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从扩大法律援助范围到探索公证办理“一次不用跑”,从打造“半小时”公共法律服务圈到“指尖上的公共法律服务”触手可及,让改革发展红利更多惠及全体人民。
各地司法行政机关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浙江诸暨、湖南株洲、贵州黔南等地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引入社工团体,推动组建各类志愿者队伍,激发其参与的积极性,为人民群众提供多样化的公共法律服务。
各地司法行政机关坚持改革创新、统筹协调,推动公共法律服务供给侧改革,积极探索“互联网+”公共法律服务,从远程调解到在线仲裁,从“云”上找律师到智慧法务百姓“点餐”,实现公共法律服务向移动服务、随身服务、个性服务方向发展。
三大平台建设服务更加惠民
这一年来,司法行政机关以便民利民惠民为目标,以网络平台为统领,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积极推进三大平台融合发展,公共法律服务从“有没有”迈入“好不好”的新阶段。
更多法律资源入驻,让平台服务更实用。我国已全面建成省市县乡村五级实体平台,以及省级统筹的热线平台和上下贯通的网络平台,村居法律顾问实现全覆盖。
在此基础上,各地司法行政机关以群众需求为导向,做到法律服务资源“应驻尽驻”“应上尽上”,不断增加三大平台的服务供给。
更多便民利民举措,让平台服务更惠民。我国大部分省区实现了12348热线24小时不间断服务。吉林长春、山西晋中等地探索引入“全科医生”接听热线,简单咨询立即解答,复杂疑难问题转至实体或网络平台由驻场专家进行专业解答。
中国法律服务网上线一年多来,与所有省级法网互联互通,不断整合法律服务资源,嵌入证明事项清理投诉监督平台、农民工欠薪救助绿色通道等,实现公共法律服务“一网通办”,被群众亲切地称为“法律淘宝网”。
更多个性私人定制,让平台服务更精准。湖北武汉等地探索三大平台通过工单有效流转,统筹协调、匹配资源,降低成本,为人民群众提供精准服务。有的地方还运用大数据推行个性化定制服务,定向挖掘、精准分析用户常见易发纠纷、潜在风险动向等,智能推送相关信息。
中国法律服务网上线一年,网站累计访问1.7亿人次,在线办事70多万件,法律咨询500万人次,免费出具法律意见书75万多份;今年上半年,全国12348热线咨询总量244万件,随机满意度测评达96.8%。
服务贫困地区实现均衡发展
一年来,各级司法行政机关着眼贫困地区和重点人群,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法律服务均等化,让所有群众都能享受到优质、高效的公共法律服务。
特殊群体需要特殊的爱,在推进公共法律服务过程中,司法行政机关将低收入群体、残疾人、农民工、老年人及未成年人和军人军属等,作为服务的重点保障对象。
各地进一步放宽经济困难标准,使法律援助覆盖人群逐步拓展至低收入群体。司法行政机关急民所急,全力推动公共法律服务均衡发展,推进法律服务扎根基层、贴近百姓,有效打通司法为民“最后一公里”。
拓展服务范围满足多元需求
一年来,司法行政机关大力拓展公共法律服务领域,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积极回应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法律服务需求。
从上海成立首个商务楼宇公共法律服务站到山西设立首个民营企业公共法律服务中心,从试点环境损害司法鉴定不预先收取鉴定费到建立健全知识产权公证服务平台,各地积极拓展新兴业务,提高专业领域的公共法律服务水平。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我国与其他国家的经贸往来越来越频繁,越来越多的企业走出国门,涉外法律服务需求旺盛。各地司法行政机关搭建涉外法律服务平台,健全服务网络,有效维护国家和企业在国际商贸领域合法权益。
与此同时,各地围绕国家确立的重点公共服务领域,大力拓展教育、就业、社会保障等领域的法律服务,统筹各类法律服务资源,维护群众合法权益。
全国司法行政系统将精心谋划、精准施策,建设人民满意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为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保障人民安居乐业作出新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