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生产在全年粮食生产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小麦的丰歉直接关系到粮食安全、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大局。为了切实抓好小麦生产,夺取明年小麦丰收,特制定我市2019~2020年度小麦生产技术意见。
一、准确把握生产形势,全力做好各项工作
(一)今年小麦生产总思路 以稳定面积、提高品质、优化结构、增加总产为出发点,以绿色高产高质高效为目标,以推广优质高产良种、测土配方施肥和规范化耕作播种为重点,加快普及高产优质栽培技术和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扎实开展基层农技推广补助项目,以点带面,推进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产业化发展进程,全面提高我市小麦综合生产水平。
(二)强化组织领导,明确责任目标 搞好统筹协调,高度重视小麦生产,抓紧抓实抓细,认真督促落实各项措施,确保小麦生产顺利进行,努力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
(三)强化市场监管,严防假冒农资危害 加大执法力度,加强对种子、农药、化肥等生产资料的监管,与工商、技术监督等部门相结合,全面开展农资打假护农工作,让广大农民用上放心种子、放心肥料和放心农药,对制售假种子、假农药、假化肥等坑农害农事件要依法严厉查处,维护农民的切身利益。
(四)强化技术指导,搞好全程技术服务 组织市、乡专家和农技人员,深入生产第一线,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技术培训和指导,帮助农民解决技术难题,真正做到“技术人员到户、科技成果到田、技术要领到人”。同时树立抗灾保粮食安全生产的思想,及早制定抗灾减灾预案,做好抗灾保麦的各项准备工作,为夺取明年小麦丰收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优化小麦品种布局,发展优质专用小麦
今年我市秋播品种布局的原则:因地制宜、合理布局、主导品种突出、搭配品种合理,灌区发展优质强筋小麦,做到高产与优质相结合、抗病与广适相结合、良种与良法相结合。
灌区:早中茬麦田推广半冬性品种百农207、周麦22、偃高58、豫麦49-198、周麦27、强筋西农979等,示范种植半冬性品种强筋丰德存麦5号、强筋郑麦366、周麦32等;中晚茬麦田推广弱春性中早熟品种偃展4110、偃高21、郑麦113、强筋西农9718等。旱地:早中茬以半冬性品种豫麦49-198、周麦16、周麦22、洛旱6号、洛旱17等为主;中晚茬以弱春性中早熟品种偃展4110、偃高21等为主。每个乡镇选择3~5个品种,一区一品,逐步实现小麦良种区域化生产、规模化种植、产业化管理。
三、机械深耕细耙,提高整地质量
秋作物收获后及早粉碎秸秆,通过秸秆直接还田、堆沤还田、秸秆青贮等多种渠道,提高秸秆综合利用率,严禁焚烧秸秆现象发生。播种前,利用深松深耕、旋耕、镇压机械进行精细整理,耕后耙磨、耙匀耙透、适度镇压,达到土碎地平、土壤虚实适宜。地下害虫发生严重的麦田,尤其是秸秆还田地块,要搞好土壤药剂处理,每亩用3%辛硫磷颗粒剂3~4公斤或阿维毒死蜱颗粒剂1~2公斤兑土均匀撒施,随撒随犁,确保苗全、苗匀。
四、推广配方施肥技术,科学施好肥料
小麦施肥要根据我市测土配方施肥建议卡,对照产量水平和土壤肥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按方配肥;提倡增施有机肥,适度减少底施化肥量,推广“前氮后移”技术,合理分配氮肥的基/追比例(普通小麦田7:3、优质强筋小麦田6:4或5:5)。灌区实行“稳氮增磷补钾配微”、“底追结合”施肥原则,磷钾微肥全部和总施氮量的60%~70%掩底,30%~40%氮肥追施;旱地实行“氮磷并重”、“一次施足全部掩底”施肥原则。
五、提高播种质量,打好播种基础
(一)种子处理 麦播期是防控小麦土传、种传病害和地下害虫的关键时期,也可起到预防小麦苗期病虫害的作用。根据当地病虫发生情况,在麦播前,选用杀菌剂和杀虫剂药剂拌种或选用合格的包衣种子进行播种,禁止白籽下地。预防种传和土传病害:可选择戊唑醇、苯醚甲环唑、敌委丹悬浮种衣剂、硅噻菌胺悬浮剂等高效药剂进行种子包衣或药剂拌种;防控地下害虫(蛴螬、蝼蛄、金针虫等),可选用辛硫磷、毒死蜱等药剂拌种。
(二)适期播种 小麦半冬性品种适宜播期在10月5~15日、最佳播期为10月8~12日,弱春性品种适宜播期在10月13~23日。播种时应根据小麦品种特性及土壤墒情和天气情况等因素,做到在适播期内适时播种,以利于出苗齐、出苗全、出苗好。旱地大力推广沟播技术,利于蓄水保墒,无墒时提倡寄种,不要探墒过深播种,做到“有墒不等时,时到不等墒”。
(三)合理播量 小麦适播期内,每亩播种量7~10公斤。在适播期内,播种量高产田或早播走下限,低产田或晚播走上限。整地质量差和晚播地块要适当加大播种量,每晚播3天增加0.5公斤,亩播量最多不能超过15公斤。
(四)足墒匀播 播种时要做到足墒下种,墒情不足的地块要造墒播种或播后及时浇蒙头水;播深以3~5厘米为宜,达到下种均匀,深浅一致。
(五)优化种植模式 推广“宽窄行种植”、“宽幅匀播”、“小麦机械整地、施肥与播种一体化轻简栽培技术”;有条件的地方可推广“农机+农艺相结合的模式化种植”,既为小麦生产创造良好的田间环境,也为田间机械管理和收获提供便利。
六、狠抓生产关键环节,科学看苗管理
小麦生长发育期长,易遭受灾害性天气和病虫草害等不利因素的影响,但麦田管理回旋余地大,结合小麦生长发育进程,根据土壤肥力、麦苗长势、病虫草害发生情况及气象因素等,及时采取应变技术措施,加强麦田管理,对确保小麦稳健生长发育、协调成产三因素、增加产量、提高品质起到重要作用。
(一)播后管理 一是播种后土壤口墒较差的麦田,要及时浇好蒙头水,促进小麦及时出苗,且出苗齐、全、匀;二是对缺苗断垄的地块要及时补种同样的品种,一般要在出苗后3天内补种结束。
(二)化学除草 在11月中下旬至12月上旬或春季麦苗返青到拔节前,杂草发生量大的麦田,要针对杂草类别选用除草剂进行化除。选择气温在10℃以上时的晴天中午、无风时进行,按照除草剂用量说明配制适宜浓度,喷洒均匀,不重喷、不漏喷。
(三)浇好麦田“三水” 一是浇好越冬水:11月下旬~12月上旬,土壤墒情不足的麦田,应进行田间浇灌,补充土壤水分,促进麦苗安全越冬。麦田浇水要在日平均温度在3℃以上进行,3~5℃浇完正好,要做到小水细浇、浇透浇匀,避免大水冲刷麦根和田间积水。二是浇好拔节水:小麦拔节后进入营养与生殖快速生长发育时期,适宜的土壤墒情有利于多成穗、成大穗;因此,小麦把节后要根据土壤墒情及时浇好拔节水,同时也增强小麦植株的抗逆能力。三是浇好灌浆水:灌浆初期,遇干旱土壤墒情差时,要及早浇好灌浆水,保证籽粒灌浆需水。小麦成熟前15天内不要进行麦田灌溉;同时,遇强降雨天气,也要做好麦田排水防涝工作。
(四)落实“前氮后移”技术 小麦生长进入拔节期后,按照“前氮后移”技术要求,进行麦田追肥,可结合中耕、降雨或麦田灌溉浇水亩追施尿素5~10公斤。
(五)预防或缓解冬春冻害 在冬季和春季密切关注天气变化,积极预防冻害的发生,尤其是春季晚霜冻,在预报寒潮低温来临前,要进行田间灌溉,保持土壤适宜的墒情,增强小麦的抗寒能力,避免或减轻“倒春寒”的发生与危害。若发生冻(冷)害要积极采取补救措施,及时搞好以浇水、病虫害防治和叶面追肥为主的田间管理,减轻不利气象因素带来的影响。
(六)科学防治病虫害 在返青至孕穗期控制好纹枯病、白粉病、条锈病和麦蜘蛛等病虫危害,抽穗灌浆期要防治好麦穗蚜、吸浆虫、赤霉病等病虫害。强化植物检疫,防止危险病虫传播蔓延,加大统防统治力度,确保防治效果,力争防治率达到100%
(七)落实“一喷三防”技术 即在小麦抽穗到灌浆中期,将防病、治虫药剂与叶面肥、植物生长调节剂配制成适宜浓度的混合溶液,重点喷洒植株的麦穗及上部叶片。综合控制白粉病、叶锈病、赤霉病、叶枯病、蚜虫等多种病虫危害,既达到防病、治虫的效果,又可起到补充营养、延长叶片功能期、壮秆防倒、防早衰、减轻干热风危害的作用,实现增粒增重,改善品质的目的。
七、适时收获、丰产丰收
小麦蜡熟后期收获产量高、品质好,结合本地小麦成熟情况,提早准备,适时收割,确保小麦丰产丰收、颗粒归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