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洛阳市偃师区人民政府网站!

首页>单位政务公开


河南洛阳涧西区:老年人能否为邻居搭把手

来源 : 民政局     发布日期:2023-11-13     点击次数:630

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邻里之间经常会互相帮助,尤其是家里有急事,拜托邻居帮忙是常有的事。一些低龄老人愿意帮助高龄老人,还有一些老人帮助邻居接送或照看孩子。互相帮忙本是好事,但有的人帮出了感情,有的人却帮出了不愉快。老年人是否能为邻居搭把手?如何打造新型“邻里文化”?对此,洛报融媒记者进行了采访。

“老老人”受照顾,“小老人”有乐趣

要给小区哪位老人送新鲜蔬菜水果,哪些老人近期需要理发……2023年10月30日,洛报融媒记者在河南省洛阳市涧西区武汉路社区见到尚秀英时,她正在记录着辖区老人需要待办的事情。

今年79岁的尚秀英有三位老朋友,都是八九十岁的空巢老人。两年前,她与三位老人结成对子,从此以后,他们就如同亲人。“老人最需要的就是陪伴。”尚秀英说,这三位老人中有两个九十多岁的,孩子都不在身边,她几乎每天都去看望他们,陪他们聊聊天,定期上门给老人理发、刮脸。

另一位八十多岁的“老朋友”,孩子在国外生活,妻子离世后,精神低落。她主动找老人聊天,开导他。得知老人不会做饭,她有时带着朋友走进老人家聚餐,教老人做拿手菜。

尚秀英告诉记者,老人最了解老人需要什么,她们参与帮助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不光在生活照顾、巡视探访等方面进行服务,还重视空巢、失独、患有重大疾病以及残障的老年人的精神慰藉,到老人身边,与老人做朋友、做伙伴、交流聊天,倾听他们的诉说、心声,满足老人的心理需求。

“通过互相帮助也为低龄老人再次融入社会搭建了平台,在帮助社区老人的同时让自己的老年生活更加充实,有获得感、满足感、成就感、幸福感。”尚秀英说。

互助增进邻里感情,出现意外难免尴尬

家住涧西区西城美苑小区的居民张长河今年70岁。自从去年孙子上了小学,接送孙子上下学就成为他的任务。

刚开始,张长河只接送自己的孙子,后来同住一栋楼的两个双职工家庭因无老人帮忙,这两家邻居也经常让张长河帮忙接送自家孩子。“他们看我认真负责,仨孩子又在同班,所以就跟我商量是否可以一起接送他们的孩子上下学。我想着都是邻居,能帮还是要帮。”10月30日中午,在涧西区实验小学门口,张长河告诉记者,“他们为了感谢我,总给我们送点吃的、喝的。”

“邻居互相帮忙是应该的。有时候邻居下班晚,我就给仨孩子做饭,督促他们写作业。我家有啥困难了,他们也总是第一时间帮忙。这一年多,我们相处得很好。”对于每天帮邻居接送孩子这件事,张长河很高兴。

可有的老年人帮邻居接送孩子,却闹出了不愉快。家住涧西  区三号街坊今年65岁的黄云华每天要接孙女,因为邻居孩子与她的孙女同年级,每周帮忙接送一次。但前阵子就闹出了不愉快,两个孩子放学后比赛跑步导致两个孩子腿部都摔伤了。事后,黄云华很内疚给孩子支付了医药费还送去了营养品。

但事后两家再见面总觉得尴尬。“虽然邻居并没有埋怨,但总觉得邻里之间没有之前那么亲近了。”黄远华说,“管孩子可是个大事,自家的孩子还好说,可人家的孩子万一管得有个啥好歹说都说不清。所以,邻居间帮忙还是得分啥事。照看孩子这事,最好不要管。”

专家:邻里互助模式更容易让“陌邻”变为“睦邻”

随着城市化率越来越高,人们之间的交流却越来越少,大家各自居住在高楼的一角,如同一座座孤岛,互不打扰。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社会逐步演变成一个关联度极高的信息社会,人际关系的“蝴蝶效应”越来越显著,邻里关系的重要性重回大众视野。

洛报融媒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一些低龄老人认为,与高龄老人结对既能增进邻里关系,又是传统养老的补充。邻里互助养老作为互助养老的一种实践模式,不仅可以一定程度上化解养老供需矛盾,还可以发挥老年人的主观能动性。

河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社会工作系教师李倍倍认为,邻里互助模式更容易让“陌邻”变为“睦邻”。现代社会要实现邻里关系回归本真,我们就应该多从网络世界中走出来,主动打开家门,没事串串门、聊聊天。特别是随着社会转型步伐的加快和老龄化程度的加深,空巢老人、失独老人、留守儿童等社会弱势群体更是离不开邻里的帮助。危难之时喊一声,关键之处搭把手,这是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之道,更是邻里守望相助的可贵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