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洛阳已进入老龄化社会,“老有所养”关乎每一位老年人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洛阳市采取“公建民营”“政企共建”等方式,培育、引进70家市场主体参与养老服务设施运营,智能化服务、规范化管理水平显著提高。但是,洛阳市养老服务机构的社会化运营率依然偏低,数据显示,社区、小区级设施社会化运营率仅为30.8%。
养老行业是服务于夕阳人群的朝阳产业,如何让“夕阳红”带旺朝阳产业?
养老服务机构社会化运营率偏低
2023年10月31日,记者走进洛龙区定鼎门街道王庄社区养老服务站,厨房里飘出炖排骨的香气。87岁的雷秀莲在旁边的理疗室体验艾灸,当天中午,她在这里能吃上免费的午餐。
每周一到每周六中午,王庄社区所有80岁以上老人都可以到该社区养老服务站免费就餐,还可享受理发、艾灸、日间照料等养老服务。
当日上午,在由光大百龄帮运营的瀍河区华林街道综合养老服务中心,附近老人在这里读书、看报,中午可根据需要付费就餐。有11位老人入住该中心,享受24小时照护。
“王庄社区养老服务站由王庄社区居委会负责运营,为每位80岁以上老人按照每顿10元的标准提供午餐。”王庄社区养老服务站负责人王六菊说。
王六菊坦言,交给企业运营,如果利润不足,养老服务站就无法继续运营。她说,王庄社区属于安置小区,养老服务站的运营支出由王庄社区居委会承担,比较有保障。
10月中旬召开的洛阳市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工作推进会透露,洛阳市养老服务机构的社会化运营率偏低,据统计,社区、小区级设施社会化运营率为30.8%,乡镇区域养老服务中心为52.6%,村级站点仅为4.7%。
培育、引进市场主体参与养老服务设施运营
“由我们运营的瀍河区东关街道综合养老服务中心正抓紧完善配套设施,近日即将投用。”光大百龄帮洛阳区域负责人陈聂介绍。
陈聂告诉记者,光大百龄帮从2020年11月进入洛阳,现在运营瀍河区华林街道、塔湾街道、五股路街道等街道综合养老服务中心。
记者从洛阳市民政局获悉,瀍河区、西工区、洛龙区民政部门推行“划片打包”模式,支持企业连锁运营整个片区养老服务设施,推动资源有效整合;涧西区、栾川县、老城区则利用智慧养老平台推广“派单式”上门服务,实现全天候服务响应。
“近年,我市以社区养老服务中心为平台,积极引入市场主体和社会资源,实现政府、市场、社会的有效链接,确保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体系可持续运转。”洛阳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据了解,截至目前,洛阳市采取“公建民营”“政企共建”等方式,引进首慈、光大、九如城、和家、万昂等22家国内知名企业,培育馨怡福星、恩济养老等48家本地有影响力的企业参与街道、社区养老服务设施运营,为老年人提供日间照料、“四助一护”(助餐、助浴、助洁、助医、巡护)等服务,有效提升服务质量和效率,颇受老年人青睐。
支持养老服务机构专业化、规模化、连锁化发展
“从目前来看,我市养老服务机构的服务内容较为单一,可持续性不强。”洛阳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说。
据统计,在洛阳市接受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的老年人中,82.1%的老年人需要助餐服务,55.9%需要医疗保健服务,36%需要紧急救助服务,但目前洛阳市仅有25.3%的社区、小区级养老服务设施开展助餐服务,老年人需求较高的医疗保健、紧急救助等服务也提供较少。
山西长治、广东惠州等地广泛推行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供给模式,让老年人享受到便捷、舒心的养老新生活。所谓“嵌入式”养老服务,就是养老服务机构与社区有机融合,在社区内嵌入一个市场化运营的养老服务机构,为社区居家老人提供助餐、助医、助洁等服务。
外地的先进经验,在洛阳也将得到应用。洛阳市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工作推进会提出,洛阳市将坚持公益性与市场化相结合,不断完善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运营模式,为老年人提供多层次、精准化、多样化、体系化、嵌入式的居家社区养老服务。
完善运营模式,培育多元化服务主体
以公办机构和社区养老服务设施为阵地,落实养老服务机构补贴和税费减免政策,鼓励“以大带小、连锁运营、品牌推广”,支持养老服务机构专业化、规模化、连锁化发展,培育20家以上业务能力优、品牌效应好、带动力强、覆盖面广的养老服务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
支持餐饮、家政、物业、医疗卫生等行业增加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供给,推动老年产品市场扩容提质。
拓展服务内容,满足多样化服务需求
聚焦老年人照护需求,以护、餐、医、康等服务为重点,建立全链条养老服务供给体系。2023年10月,民政部等11个部门联合印发的《积极发展老年助餐服务行动方案》提出,支持在各类养老服务机构和设施、社区综合服务设施、社区嵌入式服务设施中增加老年食堂等老年助餐服务设施,拓展服务内容。
洛阳市民政局有关负责人介绍,洛阳市将着力推动所有的街道级、50%的社区和小区级养老服务设施,以及80%的农村养老服务设施开展助餐服务,鼓励餐饮企业、养老服务机构通过设立中央厨房向养老服务站点统一配餐。同时,督促全市居家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均能为老年人提供日间照料、文体娱乐、精神慰藉等服务;支持养老服务机构链接社会资源,开展医疗护理、康复保健、紧急救助、上门助洁等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