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洛阳市偃师区人民政府网站!

首页>单位政务公开


偃师文旅故事|​苌弘墓—碧血丹心万古存

来源 : 文化广电和旅游局     发布日期:2023-12-20     点击次数:2391

传承华夏文明 讲好偃师故事

《偃师文旅故事》

 

苌弘墓—碧血丹心万古存


1.png


苌弘墓,位于洛阳市偃师区山化镇化碧村北面的邙山半坡上。坡势向东500多米后,缓缓向南绵延,宛若一把罗圈椅子置于天地之间,而苌弘墓刚好被揽入怀中,背靠邙山,面朝洛水,极近日月星辰,纳尽天地精华。

2003年8月,苌弘墓旁发现了一通明代万历四十三年(公元1615年)所立的“周大夫苌弘墓”碑,是偃师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记载苌弘墓情况的墓碑,现被收藏在偃师博物馆内。2007年10月,苌弘墓及墓碑被公布为洛阳市第三批文物保护单位。(据村民讲,还有两通清朝墓碑被村里人埋在苌弘墓附近。)

在化碧村村民的心中,比这块墓碑流传更久的是苌弘化碧的故事和他忠贞报国的大义。两千多年来,村民们口口相传。村子不仅是他们的故土,更是他们一直守护的精神家园。如今,化氏家族在此已经传承二十二世。

苌弘是东周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天文学家,擅长音律,公元前580年出生于四川资阳。他从小机智聪敏,勤学好问,长大后,知识渊博,《淮南子》描述他:“天地之气,日月之行,风雨之变,历律之数,无所不通。”


2.png


苌弘26岁时,举家迁往洛阳。他的政治活动主要是公元前531年至公元前492年周景王和周敬王时期。他追随东周大臣刘文公,任大夫一职。

史料记载,苌弘的主要职责是观测天象、推演历法、占卜凶吉,对周王室的出行起居、祭祀战事等进行预测,对自然变化、天象变化进行预报和解释。司马迁曾把他作为天文学家记入《史记》。他出谋划策,四处游说,争取到各诸侯国的支援,在渥水以东扩建了成周城。他运用自己精通的方术,“设射貔首”,惩罚那些不朝拜周王室的诸侯,极力维护东周尊严。他还精通音律和礼乐。孔子向他问乐后,完成了《乐经》和《春秋》。他对音乐的感悟和理解为儒家思想的形成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长风浩日,静空如洗。站在苌弘墓前,一位长者讲起了苌弘化碧的故事……

公元前497年,晋国重臣赵鞅想把邯郸的五百户家臣迁回晋阳,他的族叔赵午不同意。一怒之下,赵鞅就把赵午杀死。赵午的儿子赵稷大怒,起兵为父报仇,并得到了晋国的范氏和中行氏的支持。在赵稷、范氏、中行氏三军在晋阳围困赵鞅时,晋国荀氏、韩氏、魏氏奉晋定公之命攻打赵稷、范氏和中行氏。从此,晋国便揭开了长达八年内乱的序幕,史称“六卿之乱”。

85岁高龄的苌弘听到这个消息后,便暗自盘算:晋国实力强大,是东周王朝的威胁之一,这也许是削弱晋国的一个机会。再加上,范氏和刘文公是世代姻亲关系;另外,在建造成周城时,范氏在晋国极力支持,促使晋国出粮出人,为成周城的顺利实施出过大力。于是,苌弘就暗中支持范氏,以周朝的名义帮助他们,把王室田税也让出一些。

公元前493年9月,苌弘让郑兵护送齐国粟米给范氏。赵鞅在途中偷袭,击溃郑兵,劫走军粮,在戚誓师,大败范氏、中行氏。范氏、中行氏败走到朝歌(现河南淇县)。同年,荀跞去世,赵鞅执政。

公元前492年春,赵鞅再次发兵朝歌,在朝歌郊野,大败范氏和中行氏。范氏和中行氏躲回朝歌后,不再应战。赵鞅攻打朝歌不下,不想就此罢兵,便把怨气转移到周王朝和苌弘身上。他认为,晋国内乱不能平息,主要是范氏受到了周王朝刘氏和苌弘的暗中支持。

公元前492年6月,赵轶兵临成周城,逼周敬王交出苌弘。周敬王很是为难,因为苌弘历经周灵王、周景王、周敬王三个历史时期,尽心尽力,排忧解难,光复东周,辅佐他们。特别是刘文公去世后,这十五年来,一直是苌弘执政,激励自己,辅佐自己。作为周王室的肱骨大臣,周敬王不忍心献出苌弘,又找不到退兵之法,左右为难。


3.png


苌弘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也在暗自思索退兵之计。这时,突然家丁来报,晋国大夫叔向星夜来访。苌弘大喜,俩人秉烛夜谈。叔向表示,愿意劝说赵鞅退兵。直到深夜,叔向才告辞离去。

第二天,叔向觐见周敬王,说经过和苌弘长谈,发现错怪了他,晋军准备撤兵。敬王听后,暗自长出一口气。叔向告辞,匆匆向大殿外面走去,故意将一封信掉在门口,装作没有察觉的样子。

叔向离开后,士兵将信交给了敬王。敬王一看书信,大惊失色。原来信是苌弘写给叔向的,说:来年,晋师来攻周,自己做内应,废刘氏另立单氏。周敬王信以为真,召来刘文公的儿子刘桓公,把信交给他看。刘桓公万分震怒,要周敬王以叛国罪杀了苌弘。

周敬王念苌弘年世己高,对周王朝功劳很大,就将他贬为庶民,遣返回老家。押解出宫时,苌弘大呼冤枉,周敬王置之不理。老人大呼:“即使杀了我,我也并不悲哀,我是痛惜宗周不统一啊!”

苌弘被驱逐出成周城,被押解着向东北走了二十三公里,回头眺望成周城,悲伤地说:“可怜周王清静的庙堂就要毁灭了。”然后,他对押解的人说:“我一生忠贞不二,怎会叛国?我要把我的一腔热血给敬王看。我死后,请你们把我葬在这里,我要看着周王朝将来如何。”

公元前492年六月十一日,90岁高龄的苌弘剖腹自尽。他的血染红了小山坡,这个坡被当地人称为“红石坡”。苌弘被安葬在他指定的地方,就是现在的苌弘墓所在。

苌弘的心头血被解差用坛子装起来带回成周城,敬王悲伤不己,命人埋了起来。赵鞅见叔向设的离间计成功,苌弘己死,便撤兵回晋。

三年后,苌弘家人奉命把苌弘的血送归墓地。打开埋在地下的坛子后,发现坛子里的鲜血竟化成了碧玉。为了纪念苌弘,人们就将苌弘墓所在的村子称为“化碧村”,典故“苌弘化碧”便由此而来。

邙山苍苍,洛水汤汤。先生之风,万古流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