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华夏文明 讲好偃师故事
《偃师文旅故事》
说利簋(guǐ) 话偃师
让我们先认识一样器物吧。在偃师电视台东侧,华夏路和槐新路交叉口,矗立着一件像大锅一样的雕塑。要知道,它可不是锅,也不叫“鼎”,它的名字叫“簋(guǐ)”。
什么叫簋呢?簋是商周时期重要的礼器,这种器物普通人家是用不起的,能用得起的都是有身份的人—贵族。它的用途主要是宴享和祭祀,里面放置煮熟的饭食,让客人食用或供享祖宗神灵。簋常和鼎配合使用:鼎是煮肉盛肉的,簋是煮饭盛饭的。史书记载,天子用九鼎八簋,诸侯用七鼎六簋,卿大夫用五鼎四簋,士用三鼎二簋。
偃师电视台门口的这尊簋,名叫“利簋”。我们看到的是一件放大了的“利簋”模型。“利簋”的原件,1976年出土于陕西临潼,现保存在中国国家博物馆。
您可能要问,这件东西和偃师究竟有什么渊源呢?我们的故事要从三千多年前讲起。中国历史最早的三个朝代叫夏、商、周,而这三个朝代都曾在偃师定都。今天的故事先从商朝的最后一位国君说起。
这位国君是商纣王,他可是一个暴虐的国君。商纣王当政时,国都不在偃师,在朝歌(今河南淇县)。因为商纣王暴虐无道,失去了民心,所以,百姓们奋起反抗。带头起来反抗的人叫姬昌,也就是周文王。周文王姬昌集聚力量,准备反抗,结果没等到革命成功,他去世了。姬昌的儿子姬发(也就是周武王)带领着他的革命队伍开始了历史上著名的牧野之战,彻底打败了商纣王的军队,商纣王最终在他自己所建造的豪华宫殿鹿台自杀身亡。这样,一个强大的商王朝灭亡了,马上要诞生一个新的王朝。我们要讲的故事就发生在这样一个新旧交替的历史时刻。
周武王在牧野之战一举灭商,迅速占领商都朝歌。但是奇怪的是周人的军队在商都并没有停留,而是急速罢兵撤退,在嵩山、邙山之间,伊河、洛河交汇处的一个地方,搞了一系列活动,搞活动的这个地方此后的名字就叫—“偃师”。是什么原因让周武王选择“偃师”这块土地搞活动呢?为什么他对“偃师”情有独钟呢?
说来话长,原因有以下三条:
一、偃师是周族人心目中的圣地—“亳”。“亳”最初的意思就是高台宫殿建筑,后来引申为京城。所以,能用“亳”来命名的地方一定是一个国家的王都。最早以“亳”命名的地方就是偃师。偃师亳都具体位置在现在的伊洛街道高辛社区,亳都的第一个帝王是帝喾高辛氏。周文王、周武王也是帝喾高辛氏的后代,他们同样把“亳”看作心中的圣地,而“亳”就在偃师。所以,周武王有一万个理由选择偃师这块圣地来“息偃戎师”,他最想得到的是先祖灵魂的保祐。
二、偃师是个战略要地。武王伐纣前首先在这里集结兵力,然后才渡过黄河。接着,一鼓作气,打赢了牧野之战,推翻了商纣王的统治。
三、周武王有意在这个地方建立新的国都。根据近些年对考古发掘的研究,学者们弄清楚了周武王在偃师停留了两个多月时间,进行了一系列活动,这一系列活动有一个总的名称叫“息偃戎师”,具体来讲有四件事。
第一件事,召开庆功大会,重奖有功人员。出席庆功表彰大会的有一位将军叫“利”,他得到了重奖,奖金是一大堆金(也就是黄铜)。据文字记载。这位“利”将军回到家乡后用这些金(黄铜)铸造了一件纪念品,并且在上面刻下了32个字(一说33字,把“武王”当作两字)。这件纪念品就是我们开头提到的,矗立在偃师电视台门口的那件器物的原型,名字叫“利簋”(一位名叫“利”的将军所铸造的“簋”)。那32个字是:“斌征商,唯甲子朝,岁鼎,克,昏夙有商。辛未,王在偃师,赐右事利金,用作檀公宝尊彝。”其大意是:“周武王征伐商纣,在甲子那天的早晨,岁(木)星当头,通过占卜,能取胜,经过一夜的战斗到甲子日早晨灭亡了商。辛未那天七天后,武王在偃师庆功,赏赐给一个叫利的右事(右将军)一些黄铜,利加以铸造用来作祭祀祖先檀公的宝器。”
第二件事,在偃师考察地形,选择建立新都的具体地点。周国(商朝的诸侯国)本身有一个都城,在丰镐(在今陕西西安市西南郊)。周武王心里清楚,作为一个泱泱大国的国都,丰镐太偏西了,而“息偃戎师”的这块土地正是天下之中。周武王心里还清楚,他虽然打败了商纣王,但商王朝的残余势力还在,而丰镐距离朝歌太远了。商人一旦造反,从丰镐调兵是根本来不及的,那真叫鞭长莫及,力不从心啊。而“息偃戎师”的这块地方,是武王伐纣渡黄河前结集兵力的地方,是个战略要地,从这里到朝歌,只用四五天就到了,于是他考虑要把都城迁到这里来。说这些根据在哪里呢?1963年,在陕西省宝鸡市宝鸡县贾村镇(今宝鸡市陈仓区)出土了一件文物—何尊,何尊的铭文记载了这一历史事实。
第三件事,到嵩山祭祀上天。祭天的目的,一是周武王作为天子在太室山(天室)向上天报告伐纣的胜利,二是祈求老天爷的保佑,好让周王朝江山永固。说这件事有根据吗?有。这件事,清朝道光年间在陕西郧县(今宝鸡市眉县)出土了一件天亡簋,天亡簋的铭文记载得清清楚楚。
第四件事,在偃师境内建造新都。前面说过,周人的先祖帝喾高辛氏曾经在偃师建过一个都城—亳,夏朝在偃师建过一个都城—斟鄩,商朝的第一位国君商汤在偃师建过一个都城—西亳。
偃师是一块建都圣地,是夏、商、周共同的祖地,周武王心向往之。于是,周武王在考察过地形之后,就派遣士兵到偃师南部的景山砍伐树木,在今偃师的西部建造新都。经过两个来月的紧张施工,到这一年的三月中旬,这座新都已经初具规模了。但周武王这年四月初三回了一趟镐京,在祭祀祖先之后,仅仅过了两年就死了。
临死前,他交代他的弟弟周公旦,一定要把新都继续建好。这个使命到周武王的儿子周成王执政以后,最终由辅政的周公旦完成了。周公建筑的新都后来叫洛京或成周。这个新都包括两座城:西边的叫王城,在今洛阳市王城公园以东一带;东边的叫成周城,在今偃师西部首阳山街道境内,也就是周武王亲自督建的地方。
“息偃戎师”有什么意义呢?
我们可以作一个类比—拿周武王和毛主席作一个比较。武王伐纣好比毛主席领导的解放战争:牧野之战好比解放战争中的淮海战役,占领商都朝歌好比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息偃戎师”就好比1949年10月1日的开国大典。也许这个类比不太恰当,但我们可以认识到“息偃戎师”重大的历史意义和它沉甸甸的分量。
现在,我们可以认真琢磨一下“偃师”这两个字的含意。“偃师”来源于“息偃戎师”这四个字。它的意思是止息军队,停止军事行动,“刀枪入库、马放南山”。可以说,“偃师”这个名称很早就播洒着华夏先祖安居乐业的美好理想,偃师是胜利的象征,和平的象征,仁爱的象征,繁荣的象征。“偃师”这一地名传递着炎黄子孙和平发展美好的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