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华夏文明 讲好偃师故事
《偃师文旅故事》
滑国故城故事多
从偃师城区往东南不足三十公里处,有个府店镇,它紧靠207国道,交通方便,矿产资源丰富,带动了一方经济,富了一方百姓。在今天的府店镇政府北边,有条东西公路,这就是历史上的偃登公里,往东500余米坡下有座石拱桥,东桥头往北不远有个小自然村,叫滑城河村。
为什么叫滑城河村呢,因为滑城河村边有条河,叫古休水河,又地近滑国古城,当地村民念着顺口,便直接叫滑城河村了。这条河实际上也是条界河,是偃师与巩县的天然分界河,河东为巩义,河西为偃师。
这条河发源于嵩山脚下的唐窑村,该村属偃师区管辖,也是偃师海拔最高、最靠东的一个小行政村。最大的特点是条季节河,夏秋雨水大,河水川流不息,冬春雨水渐少,水断河枯。
滑城河村村子虽小,但在春秋时期,此地曾建过一个小诸侯国—滑国,却在历史上出了名。它其实还是个姬姓小诸侯国,是周王的族人。因国力和人力资源都比较薄弱,时常被人看不起。
当时滑国参加了一次盟会,共有九个诸侯国,滑国是倒数第二,那时在各诸侯国中,弱肉强食,象这样的弱小国家,随时都有被灭国的可能。因此依附大国成了生存之道。滑国在很长的时间,都是这几年属郑国,有可能过几年就成了晋国属地。总之,国力薄弱,总会任人宰割瓜分,甚至占为己有。
公元前632年,秦军派兵企图越过轘辕关向东迸发,准备去灭郑国。秦军来到轘辕关下今的参驾店村一带,驻兵休息,这里当然属滑国的地盘了,滑国的君王滑伯还出来欢迎招待秦军呢。
总之,国力薄弱,总会任人宰割瓜分,甚至占为己有。
公元前632年,秦军派兵企图越过轘辕关向东迸发,准备去灭郑国。秦军来到轘辕关下今的参驾店村一带,驻兵休息,这里当然属滑国的地盘了,滑国的君王滑伯还出来欢迎招待秦军呢。
正在这时,发生了一件奇特又不可思议的事情。
郑国有个贩牛的商贩叫弦高,那天他赶着12头牛,随身还带了4张牛皮,正在轘辕关下喂牛休息,准备第二天到洛阳城将牛卖掉。当他突然得知秦军要去偷袭他的国家郑国后,心急如焚,眼看自己的国家就要灭亡了,弦高急中生智,立即派他的随从连夜回国报信。
他自己赶着牛群,又备了礼物,勇敢地闯进了秦军大营,并自称是郑国派来的使者,非常有礼貌的向秦军首领说:“我是郑国派来的使者,特送来这些牛和礼物犒赏贵军的。几天前我们君王听说贵国要发兵东进,路过我国国境,我们已做好了迎接准备,派我前来迎接,先带些薄礼劳军,厚礼在后。”
秦军首领们一听,感到奇怪,我们去偷袭郑国,郑国是怎么知道的?想必人家一定知道了,郑国国君也做好战斗准备了。结果秦军偷袭不成,到郑国又不受欢迎,住了几天,悻悻而归。秦军首领思来想去,回去没法向秦王交代。他们最终想了个好办法,不如顺手牵羊先灭了滑国,班师回朝时面子上也好看些。
于是三个秦军首领一致同意此方案,就带领秦军突然向滑国都城杀去,没费多大事很快就攻破了城池,在城中疯狂抢劫,滑国首领滑伯早已不知去向,更没有组织本国军民抗秦卫国,任秦军官兵把所有贵重物品抡光,然后车拉肩扛,浩浩荡荡扬长西去。
谁知人算不如天算,当秦军满载滑国战利品行至函谷道中时,竟然中了晋军埋伏。晋军从山上直冲下去,秦军还没有反应过来,兵士全部命丧函谷,三个秦军首领也当了晋军的俘虏。
再说商贩弦高回到郑国后,郑文公夸他舍己为国作出了重大贡献,设宴庆功,郑国人视他为英雄。
滑国本来就是个弱小的国家,在各大诸侯争霸中,曾多次受尽凌辱和磨难,最终还是被强大的秦国所灭了。从此以后,在各种史料的记载中,再也没有见到过滑国和滑伯的片言只字。
但商贩弦高“犒师救国”的故事,却青史留名,万古传诵。滑国古城遗址,在世世代代的保护下,至今仍有很高的考古研究价值,也被国家文物部门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待后代子孙进一步研究春秋滑国的历史。
滑国故城一带的文化遗物很多,有仰韶文化、龙山文化,还有东西两汉文化,更有唐代的遗物留存,在地边、沟沿和河道上,经常看到布纹瓦和陶片,由此足见当时历史上不断有各种文化汇集于此,是名副其实的滑国故城。
古时可能在故城河东还有一个土台,人们都叫它“烟雨台”。传说每当晨曦初露或暮色苍茫时,烟雨台周围烟雾缭绕,雾霭笼罩,细听似微雨降落。远望滑城,整个城廓尽在烟雾之中,渺渺茫茫,朦朦胧胧,隐隐约约,似烟雨飞绕,奇景壮观无比。
这就是偃师历史上引以为荣、备感自豪的偃师八大美景之一的“滑城烟雨”的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