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华夏文明 讲好偃师故事
《偃师文旅故事》
韩旗村与汉魏洛阳古城
在中华民族5000年的文明历史长河里,大约有三分之一的时期,洛阳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交通的中心,是中国社会兴衰治乱、政治风云变幻、人间悲欢离合的主要策源地。华夏民族自此登上了人类文明的舞台,演绎了一场场影响着人类历史走向的大剧。
韩旗村位于汉魏故城东城墙内。好似一颗耀眼的明珠,镶嵌在伊洛盆地的东北缘。背负的厚重的邙山,前依千年流不断的汤汤洛水。这里山川秀丽,大河温润。一年四季,阳光和煦,万物榛榛,充满生机。
司马迁说:“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间”。西晋左思《三都赋》说:“崤函有帝皇之宅,河洛有王者之里”。从上古时期的夏、商、周,到东汉、曹魏、西晋、北魏,及隋、唐(含武周)、后梁、后唐、后晋等十三个王朝皆在洛阳建都,居住近百位帝王。
在不到50平方公里的伊洛川上,先后存续夏代的二里头(斟鄩)遗址、商代的西亳遗址、东周王城遗址、汉魏洛阳古城遗址,隋唐洛阳遗址,这在人类文明史和世界的文化史上都是唯一的,也是值得洛阳骄傲的。
公元前11世纪,周公东营“洛邑”,在洛水北岸修建了成周城。东周周敬王时期,为避王子朝之乱,自王城迁都成周。秦统一中国后,于此置三川郡,郡治成周。西汉拟定鼎河洛,后依娄敬谏言迁都长安,改三川郡为河南郡。
汉魏洛阳古城就是在周代成周城、秦代的三川郡郡治和西汉洛阳城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公元25年,刘秀定都洛阳,改洛为雒。至建安二十五(公元220年),东汉都雒196年之久;曹丕逼汉献帝“禅让”,定都洛阳复改雒为洛,曹魏都洛46年;公元265年,司马炎重演“曹丕代汉”故事,建西晋,都洛52年;公元493年,北魏孝文帝自平城(今山西大同)迁都洛阳,共42年。
以上四代都城,后称汉魏洛阳古城,赫赫扬扬,长达330多年的历史。在这段重要的历史时期,各个学说学派,对形成和决定中华民族、中国人的思想观念,对中国人的社会生活、文化生活都产生了关键性的影响,从某种意义上甚至可以说,它决定了华夏民族的性格和中国历史的走向。
韩旗村的村西是宫城遗址,村东是内城古城墙遗址。东城垣上重要的城门建春门、东阳门遗址,村北的太子东宫遗址,衙署遗址,村南的衙署、里坊遗址等等。
汉魏洛阳故城两条重要的东西横道,及南北两条纵道从村落中穿过。《洛阳伽蓝记·昭仪尼寺》载:“东阳门内道北有太仓、导官二署。东南治粟里,仓司官署驻其内。”太仓署与导官署都是主管粮草的衙门,太仓管收藏粮食,导官管舂米作干粮(今韩旗村四组“下洼地”),集中在村落东部的东城垣附近。《洛阳伽蓝记·景林寺》载:“建春门内御道南有句盾、典农、籍田三署。籍田南有司农寺。”句盾主管公家园林中的柴草、树和果,典农署主管农民,籍田署主管皇家所耕种的田地,司农寺也是衙门,典农署分管范围。建春门御道北有空地,拟作东宫,晋中朝时太仓处也。“太仓西南有翟泉,周回三里,即《春秋》所谓王子虎、晋狐偃盟于翟泉也”。据《经注》卷十六称:“今太仓西南池水名翟泉”。又说:“池南北百一十步,东西七十步”。并且,池水澄清明净,鳞甲潜藏,可以辨别出鱼和鳖(其位置在今韩旗村北与金村边界地带)。
此外,还有一些寺院和历史事件遗址。如“曹操任职洛阳北部尉”、“王夷甫(王衍)识石勒”故事,都发生在韩旗村村北建春门附近。东阳门西南有绿珠楼旧址“此地是晋侍中石崇家池,池南有绿珠楼。”在今韩旗村铁路涵洞东侧的土地。
只是那时候还是京城洛阳,韩旗村还没有诞生。而今天的韩旗村诞生于明代屯田制度,诞生在汉魏故城这片古代都市的废墟上。清光绪年间出于韩旗屯村西的“北魏时期的刘根造像碑”,默默述说着北魏曾有的繁华。
岁月不居,时光如流,逝者如斯夫。韩旗村,一个古老的村落,我魂牵梦绕的那片乡愁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