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洛阳市偃师区人民政府网站!

首页>单位政务公开


偃师文旅故事|舜帝庙与舜帝传说

来源 : 文化广电和旅游局     发布日期:2024-03-27     点击次数:2810

传承华夏文明 讲好偃师故事   

《偃师文旅故事》

 

舜帝庙与舜帝传说

 

1.png


首阳山山顶上有座舜帝庙,又称舜王庙。远古时期,首阳山下的老百姓出于对舜王爷治水有功的感激,加上这里十年九旱,为祈祷风调雨顺,人们自发在首阳山的最高处修建了一座规模宏大的舜王庙。天旱时四面八方的百姓常到这里“祈雨”,当地人将“舜王庙”也称为“水王庙”。首阳山东西走向,正处在黄河与洛河之间,是黄河流域与洛河流域的分水岭,因此山上的舜帝庙还给人一个悬念性的说法:“南房坡的水流到洛河,北房坡的水流到黄河。”还说“好马跑不出山门”,可见当初它的规模之大。庙里大殿坐北面南,殿前有卷棚,左右有配殿,大殿前的广场上有戏楼。大殿建筑为飞檐歇山,墙体为青砖砌成,殿项系黄、绿色琉璃瓦覆盖,古朴美观、典雅凝重、气势磅礴、璀璨辉煌。殿堂内舜帝像正襟危坐,金光闪闪、气度非凡,左右站立着娥皇、女英二妃,温柔善良,和蔼可亲。

在偃师及河洛民间传说中,留下了许多关于舜帝庙,舜帝和娥皇、女英的故事。首阳山下有一个叫杏园的村庄。很早以前,当地老百姓出于对圣君舜帝的敬爱,在村北首阳山脚下修建了一座规模宏大的舜帝庙,大庙落成,众多善男信女主动捐钱,演戏三天热烈庆贺,仪式隆重,万人空巷。不料戏罢这天黄昏,舜帘庙附近各村,凡是有牲口的户主,都梦见两个长须老者,峨冠博带,长袍垂足,拱手要求借用牲口。老者声称,首阳山林木蓊郁,松柏长青,百鸟群处,众兽穴居,环境优雅,引人人胜,而且登高望远,可以遥望南方的九嶷山。舜帝和两位后妃商量再三,决定搬家到首阳山巅。

次日一早,做梦的人看到自家牲口的脖子上挂着一串铜钱,不禁吃了一惊。接着发现牲口通身是汗,喘息未定,更加奇怪。出门一瞧,街头巷尾,议论纷纷,都在诉说牲口被借的奇事。话还没说完,又有人奔走相告说:“舜王庙飞到首阳山顶了,只留下了山门,不信,往那里瞧!”人们这才悟出,梦中借牲口的,正是舜王爷像前的那对站神。舜王庙搬到山尖上,前临悬崖峭壁,距离原来的山门十多里,因此才有了“好马跑不出山门”之说。


2.png


舜帝的妻子娥皇、女英姊妹,原是尧帝的女儿,聪明智慧,多谋善断,身材窈窕,非常漂亮,婚后三人处得和睦融洽,亲密无间。舜对两个妻子爱护备至,尊重有加。娥皇、女英对舜百依百顺,不断给舜出主意、想办法,让舜度过了重重难关,解决了很多疑难问题。舜外出巡狩,娥皇、女英常跟随左右,服侍与保护着他们的丈夫。舜晚年的时候还常到各地巡视,当他听说南方湘江附近的九嶷山上有妖魔害人,就要亲自去擒杀,娥皇、女英劝也劝不住,舜就拔脚走了。娥皇、女英赶紧收拾行囊从后面追赶。舜到了九嶷山,经过激烈的搏斗杀死了妖魔,娥皇、女英赶到山上时,舜已经累死了。姊妹俩肝肠寸断,哭得悲天伤地,泪水流得满山都是。她俩埋葬了丈夫,也都投入湘江为丈夫殉葬了。天帝知道了娥皇、女英的事迹后,就封她俩为湘江女神,人称湘妃。她俩滴在竹叶上的泪水,化作了紫红色的斑点,人称斑竹,也称湘妃竹,成为那里的独特品种。伟人毛泽东还把娥皇、女英的神话故事,写进《七律·答友人》里。诗的前四句说:“九嶷山上白云飞,帝子乘风下翠微。斑竹一枝干滴泪,红霞万朵百重衣。”其中的“九嶷山”,又名苍梧山,在今湖南省宁远县南。“帝子“就是娥皇、女英,因为她们是尧帝的女儿,故有如此称呼,也因此地有舜与娥皇、女英的神话故事,才有了“斑竹一枝干滴泪”的诗句。

传说首阳山是虞舜当年治水时的驻地,娥皇、女英每次从首阳山回张盘村省亲,经过省庄时都要在此处休息。有一次省亲途经省庄时,坐骑正好产仔,她俩只好暂住省庄村。后来,人们在省庄村建起一座舜帝的行宫,说舜帝曾在省庄住过,舜帝自然就成了省庄人,娥皇、女英家在张盘村,两个村就成了亲戚。从此以后,两村人见面时,都不称对方的村名,省庄村在东称东村,张盘村在西称西村。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省庄村重修五龙庙大殿并金妆神像,张盘村的群众听说了,也纷纷捐钱相助,如今的碑上还清清楚楚刻着张盘村五个自然村70户户主的名字和施银的数量。

每年的农历七月十五是舜帝的生日,张盘村与省庄村的群众都会自发组织起来到首阳山进行祭拜活动,一来看望舜帝和娥皇、女英,二来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因为路途遥远,山路难行,张盘村人每次登山朝拜,往往是头一天出发,晚上落脚省庄,第二天早晨,两村人一同上山。从张盘到省庄有三十里路程,一路要经过上古、刘坡、赵坡、丁门口、西蔡庄、东蔡庄六个村庄,要穿越多条沟壑,经过多座在深沟建起来的土坝桥。从省庄到首阳山上还有五六里路,天不亮人们便开始出发上山。登山朝圣的队伍十分壮观,一路人群簇拥,前后相接,远远望去像一条盘山爬动的长龙,让人惊叹不已。


3.png


舜帝是中国道德文化鼻祖,“天下明德、皆始自虞舜”、他“以德为先,重视教化”,舜帝选用贤能人才帮他管理国家政事,处罚无能或失职的官员,亲自到各地巡察,把国家治理得国富民强,成为“五帝”中的一位圣君,受到了后人的广泛称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