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5月12日 星期日
甲辰年 四月初五
《熹平石经》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官定儒家经本的石经,刻于东汉灵帝熹平四年(175)至光和六年(183)。据记载,石经刻于46块高一丈、宽4尺的长方形石碑之上,共20多万字,因仅用隶书一种书体刻成,所以又称“一体石经”。
汉灵帝熹平四年(175),蔡邕、张训等上书建议正六经文字,以免贻后学,皇帝批准将7种经典选定为正本,蔡邕等学者对当时流行的各种经学流派的经书文本进行校勘后,确立经籍定本,并刻于石碑上,作为经书的标准版本。经书文字由蔡邕用隶书八分体书写,陈兴等工匠依文镌刻,取名为《熹平石经》。
汉光和六年(183),《熹平石经》勘刻完成后,立于洛阳开阳门外的太学内讲堂前(今河南省洛阳市偃师区汉魏故城南,朱家圪垱村)。所刻经书有《周易》、《尚书》、《鲁诗》、《仪礼》、《春秋》和《公羊传》、《论语》。据《后汉书·蔡邕传》载:“及碑始立,其观视及摹写者,车乘日千余辆,填塞街陌”,其轰动影响可见一斑。石经碑刻均为长方形。碑顶以瓦屋覆盖,碑下有座。每碑双面刻文,碑面无纵横界格,经文从右向左直下行文。
《熹平石经》立后不久,汉献帝初平元年(190),董卓烧毁洛阳宫庙,太学荒废,石经始遭破坏。北齐高澄时将石碑从洛阳迁往邺都,石碑在半路落水,至邺都时已不到一半。隋朝开皇年间,又从邺运往长安,但营造司竟用石碑做柱子的基石。至唐贞观年间,魏征去收集残存石经时,已几乎毁坏殆尽。
《熹平石经》规模浩大,气势恢宏,是东汉时期尊崇儒学、经学发达等诸多社会历史原因所产生的文化瑰宝。它作为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儒家经典石刻本,对人们校对版本、规范文字提供了准确的范本。同时也对其后历朝历代以经典文献为内容的大规模刻石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此外,石经精严端的字体结构也是研究汉代书法的珍贵资料。
熹平石经《鲁诗》残块
熹平石经《鲁诗》正面
熹平石经《鲁诗》背面
熹平石经《后记》
熹平石经《尚书》
熹平石经《仪礼》
熹平石经《春秋》残块
熹平石经《公羊传》正面
“《熹平石经》几经毁坏,自宋代以来偶尔有石经残石出土,历代总共发掘和收集了8800多字,共四十六石,残石主要分藏于海内外十余个专业馆。目前,偃师博物馆共存有《熹平石经》残石6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