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洛阳市偃师区人民政府网站!

首页>单位政务公开


偃师文物日历:唐三彩豆

来源 : 文物局     发布日期:2024-05-15     点击次数:1186


偃师

2024年5月15日 星期三

甲辰年 四月初八

图片

三彩豆高6.8、口径13、底径7.2厘米

何为豆


豆,古代盛食器和礼器,是古人常用的生前实用、死后随葬的器物之一,主要流行于新石器时代至汉代,其后也偶有发现。豆的造型类似高足盘,上部呈圆盘状,盘下有柄,柄下有圈足。迄今发现最早的陶豆出土于浙江萧山新时器时代的跨湖桥文化,距今8000年左右。豆的产生是古人饮食方式改变的必然结果,在新石器早期粮食生产逐渐成为主要食物来源方式,炊煮越来越普遍,煮熟的食物一般要放置于盛食器中然后才能使用,为了在“席地而坐”时进食方便,原先无柄的盆、钵、盘、碟、罐等都开始加装柄来进行升高,这样便可握住器柄来移动器物,使进食的过程更加方便。“无豆不成礼”,“豆”字也为“禮”(古“礼”字)字的一部分,说明“豆”这个器物在古代先民心目中的地位。考古发现,陶豆也常与陶壶、陶鼎配套使用,组合成原始的礼器,是随葬的主要器具。

各个时期豆的造型和质地均有变化。商周时豆多陶质,浅腹,粗柄,无耳,无盖。东周时期,铜豆地位上升,常与鼎作为固定组合出现,鼎以奇数出现,豆以偶数出现,有“鼎俎奇而笾豆偶”的说法。此时,豆的形制较多,有浅盘、深盘,长柄、短柄,附耳、环耳等,上有盖可仰置盛放食物,亦有方形的豆。到西汉时期,随着灶台、桌案的普及,古人不再需要握柄饮食器具以后,豆作为盛食器遂逐渐不再流行。唐代时,豆的颜色丰富了起来,包括唐三彩豆、绿釉陶豆、黄釉瓷豆等,艺术形式活泼。元代以后,豆的形制由高足杯取代。




文物档案:敞口,折平沿,圆唇,深弧腹,短柄,平底座。柄和座无釉。1998年偃师李村乡老井沟村出土,现存于偃师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