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洛阳市偃师区人民政府网站!

首页>单位政务公开


区情概览:行政区划

来源 : 医疗保障局     发布日期:2023-03-29     点击次数:890

史上,偃师从设县开始,时而与缑氏两县并置,时而省缑氏置偃师,时而省偃师置缑氏,降县分境,境域多变。

    明弘治十七年(1504),偃师县下设11保,以保统里,里下设甲,城中设坊。万历二年(1574,将原11保统辖的34个里合并为24个里。

    清顺治二年(1645),因战乱、灾荒、病疫,百姓大量死亡、迁徙,县境存人稀少,故废保并里,以县统里。计有仁德里(辖县城东西附近)、义德里(辖北邙)、礼德里(辖夹河)、智德里(辖县西南)、信德里(辖县东南)。5里所辖村镇有:孙家湾、石家庄、新寨、旧寨、义井铺、杨村、滹沱、府店、口孜、申阳、牙庄、寺庄、韩庄、顾县、佛滩头、周家庄、喂羊庄、桑园头、圪垱头、陶花店、缑氏、大屯、高龙、丁湖店、水磨头、官庄、大口、蒋村、经周、南坞、肖村、窑头、大槐树、石硖、杏园庄、杜楼、香峪、沟口头、石桥、保驾庄、游殿、参驾店。

    乾隆五十年(1785),逐步废除“里甲制”。县以下仍设仁、义、礼、智、信5里,以统属村镇,共328村。

    清末,废5里,设15个区。一区驻地魏窑,二区驻地牙庄,三区驻地营防口,四区驻地柏谷坞,五区驻地南蔡庄,六区驻地东蔡庄,七区驻地喂羊庄,八区驻地尚庄寺,九区驻地段湾,十区驻地大屯,十一区驻地汤王庙,十二区驻地大口,十三区驻地缑氏,十四区驻地夏后寺,十五区驻地府店。

    民国21年(1932),推行各户互相监视和互相告发的连坐法及各项强迫劳役办法,采用以保甲制度为基础的行政机构。保甲编制,以户为单位,设户长;10户为甲,设甲长;10甲为保,设保长。凡编成5保以上者,设保长联合办公室,即联保。将原有15个区合并为7个区,城内设中山镇。乡(镇)之划分以10保为原则,不少于6保,不多于15保。全县大小村423个,乡134个。第一区公所驻地蔺窑,辖光明、同济2镇,2137村;第二区公所驻地大冢头,辖文博、石桥、阿衡、保定4镇,2254村;第三区公所驻地宫底,辖顾县、营防口、缑氏3镇,2054村;第四区公所驻地尚庄寺,辖喂羊庄、襄济2镇,1848村;第五区公所驻地大屯,辖段湾、高龙2镇,1757村;第六区公所驻地浮山,辖大口、浮阳2镇,1576村;第七区公所驻地缑山升仙观,辖府店、扒头、半坡、管茅、万安、轘轅6镇,2197村。

    民国30年(1941)秋,废除区、联保处,县下设乡(镇)、保、甲三级行政机构。新置首阳(驻地槐庙)、中山(驻地老城)、义井(驻地大冢头)、伊水(驻地营防口)、洛南(驻地仝庄)、德高(驻地高龙)、景阳(驻地缑氏)、浮山(驻地大口)、缑山(驻地府店)9个乡。

    民国33年—34年(19441945),日军占领偃师期间,豫西抗日先遣支队在南坡一带建立偃师县抗日民主政府,开辟了景阳、缑山、浮山、德高、偃洛、洛南、伊水7个区。

    民国34年(19459月,县抗日民主政府和各区干部随豫西先遣支队南下,其所辖政区仍依旧置。民国35年(1946)末,9个乡区辖1561971甲。

    民国37年(19484月,偃师县民主政府成立。县下设区、行政村、闾三级行政机构。区设区人民政府,村设村人民政府,闾有闾长。当时仅划分三个区,区政府驻地:一区老城,二区牛庄,三区南蔡庄。5月增建6个区,区政府驻地:四区缑氏,五区府店,六区大口,七区扒头,八区高龙,九区喂羊庄。是年920日,全县划分6个区,并废村置乡。

       1953年,县下划分8个区。区政府驻地:一区魏窑,二区槐庙,三区南蔡庄,四区段湾,五区缑氏,六区大口,七区扒头,八区府店。

      1955117日,国务院决定撤销洛阳县,原属洛阳县的八区(区署在李村)、九区(区署在寇店)两个整区和六区翟镇、罗洼以西的10个乡,十区诸葛、刘井以东的7个乡,三区的韩旗、寺里碑、龙虎滩等,共51个乡194个自然村,共计287.06平方公里区域划属偃师县。偃师重新调整区划,设11个区,共辖166个乡。

      19561月撤区并乡,全县设11个工作组,辖19个中心乡,中心乡共辖75个小乡。经省政府批准,将偃师县的唐窑村划属登封县;石家庄、桑沟两村划属巩县;巩县的张窑村划属偃师县。是年底,将11个工作组并为7个工作组,75个小乡合并为36个大乡。

      19573月取消工作组,将36个乡并为孙家湾、槐庙、南蔡庄、佛滩头、佃庄、顾县、诸葛、李村、寇店、大口、缑氏、府店、牛窑13个大乡,是年又将13个大乡合并为老城、南蔡庄、翟镇、缑氏、府店、大口、李村等7个大乡。

       19588月,废乡设人民公社,公社辖170个生产大队。

      1961年,县下分区、人民公社和生产大队三级行政机构。全县分8个区,辖49个人民公社和1个镇(槐庙镇)。是年又调整社级机构为36个人民公社,辖275个生产大队。

      1962年废区并社,合并后的人民公社有:山化、城关、南蔡庄、佃庄、翟镇、岳滩、顾县、缑氏、府店、佛光、大口、寇店、李村和诸葛。

      1963年,唐窑村由登封县划归偃师县。

      19667月,增置高龙人民公社,辖原大口公社的高龙、郜寨、姬家桥、石牛、辛村、高崖、赵寨、半个寨、五岔沟、逯寨、陶化店、铺刘、左村、大屯、郭屯和谢村,共16个生产大队。

      1968年,石家庄村由巩县划归偃师县山化公社管理。

      1969年增置邙岭公社。辖原南蔡庄公社的刘坡、赵坡、丁门口、西蔡庄、东蔡庄、兰庄、省庄、杨庄及城关公社的牛庄、周家山、吉家沟、申阳、古路沟,共13个生产大队。

      19811月,置城关镇。辖县城区及槐庙、新城、新新3个生产大队。

      198311月,改革人民公社体制,在原区划的基础上废社、生产大队,设乡(镇)、村民委员会,改生产大队所辖的生产小队为村民组。1985年,偃师县辖16个乡、1个镇、324个村民委员会、758个自然村。

       198812月,城关镇和城关乡合并为城关镇。寇店乡划分为寇店乡和庞村乡。

       199312月,顾县乡、诸葛乡撤乡设镇,南蔡庄乡改为首阳山镇。199412月,府店乡、缑氏乡、高龙乡、翟镇乡、庞村乡、李村乡撤乡设镇。19967月寇店乡撤乡设镇。是年10月,岳滩乡撤乡设镇。199712月,佃庄乡撤乡设镇。

      2000年底,偃师市的总面积为948.43平方公里,辖14个镇、3个乡、332个行政村、800个自然村。

      20051029日,根据全省乡镇机构改革精神,撤销佛光乡,其行政区域划归府店镇管辖。

       2006330日,偃师市工业区管委会成立。城关镇石硖、杏园、赫田寨、前杜楼、后杜楼5个行政村划归工业园区管委会托管,在行政区划上仍属城关镇。

      2009年至2010年,诸葛镇、李村镇、庞村镇、寇店镇、佃庄镇先后划归洛阳市伊洛工业园区,后改为洛阳市伊滨区。

      201112月,山化乡撤乡建镇。

      20121月,撤销城关镇和首阳山镇,设立商城、工业区和首阳山3个街道。

      20136月,商城、工业区2个街道办事处撤销,改设3个街道,自西向东依次为商城、槐新、伊洛街道办事处。是年7月,大口乡、邙岭乡撤乡建镇。

      2021312日,撤销县级偃师市,设立洛阳市偃师区,以原偃师市的行政区域为偃师区的行政区域。

      2021年底,偃师区总面积为668.58平方公里,下辖9个镇、4个街道、204个行政村、38个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