蔬菜大棚酸化、盐渍化土壤改良技术措施
蔬菜大棚由于种植经济效益高,可以反季节栽培,种植面积扩大,对蔬菜供应做出了很大贡献。但是,几年过后,温室和大棚种植总会出现僵苗、死苗、叶片焦枯、落花落果、果实畸形等症状,土面则表现泛白似盐霜,土面泛红,土面泛绿,土壤板结坚硬,通透性差。
一、土壤酸化、盐渍化原因
棚室的环境相对封闭,土地利用率高,肥料用量大,长期没有雨水淋洗土壤,使得肥料不能随雨水淋溶到土壤深层,而残留在耕作层;同时棚室内温度高,土壤水分蒸发量大,又会使土壤深层的盐分上升到表层。这个缓慢变化的过程,科学上称它为土壤酸化和盐渍化趋势。土壤酸化和盐渍化,使棚室作物的出苗不齐,产量下降,品质变差,直接影响了农民的收入。
大多数蔬菜,适宜在pH值5.5到7.5的土壤中生长,土壤含盐量在0.1%以下较为适宜。如果pH值小于5.5,棚室中的土壤就开始酸化了。
(一)土壤酸化的原因
1.温室大棚作物产量高,导致土壤中某些中微量元素消耗过度,例如钙和镁。
2.大量没有腐熟的畜禽粪等酸性肥料的施用,产生有机酸,残留在土壤耕作层。随着栽培年限的增加,导致土壤酸化。
3.棚室复种指数高,化肥用量大,导致土壤酸化问题加重。
(二)盐渍化的原因是
1.棚室内土壤较少受到自然降雨的影响,土壤中的盐分不能随雨水流失或淋溶到土壤深层中去,而是残留在土壤耕作层。
2.棚室栽培,浇水次数频繁,使土壤的团粒结构遭到破坏,形成板结层。大孔隙减少,通透性变差,盐分不能渗透到土壤深层,水分蒸发后盐分在土表及耕作层积累下来。
3.化学施肥量过大。无机盐残留于耕层土壤内,造成棚室土壤板结,加速了盐渍化
二、蔬菜大棚酸化、盐渍化土壤改良技术措施
(一)科学耕种,疏松土壤
疏松耕作层 配合施用有机肥料,逐步加深耕作层,使耕作层深度达到30厘米以上,同时,利用冬耕冻土,夏秋晒伐,促进土壤熟化,保证耕作层疏松肥沃,提高土壤有效肥力。同时,要勤锄划,活化土壤,这样土壤的透气性才好,一般蔬菜定植后,应每隔3-5天划锄一遍,深度以3-5厘米为宜。
(二)轮作养地,用养结合
实行不同科属蔬菜品种的合理轮作,如将需氮较多的叶菜类蔬菜、需磷较多的果菜类蔬菜和需钾较多的茎菜类蔬菜进行轮作;把深根性的豆类、茄果类蔬菜,同浅根性的白菜、甘蓝、黄瓜、葱蒜类蔬菜等进行轮作,既可充分利用土壤中所含的各种不同养分和不同土层中的养分,又可逐渐改善肥力,减少病菌和有害物质积累的危害。
(三)科学、高效施肥
1.增施有机肥 这是提高土壤性状十分有效的措施。增施有机肥后,使耕作层水、肥、气、热、菌等因素得到协调统一,不仅为菜苗根系、茎叶生长创造一个温、湿度适宜和肥料齐全的优良环境,更能有效地改良土壤性状。
2.科学施肥 科学施肥是降低土壤中盐离子浓度升高和积累的主要措施。施肥要求是:进行土壤分析,根据土壤中养分盈缺和种植作物的种类来确定施肥的种类、比例、用量。要增施有机肥料,全面供给土壤养分。在施用化肥时要多次、少量。要避免施用同一种化肥,特别是含氯或硫化物等副成分的肥料。
3.施用生物菌肥 蔬菜经过长时间的连茬种植,土壤中的有害微生物积累,而有益微生物减少。施用生物菌肥后,可以使土壤中的有益微生物增加,这样能起到改良土壤的作用。
(四)合理用水
为减少大水漫灌对土壤的破坏作用,可采用滴灌,滴灌有保护土壤的作用,它是慢慢地浸润土壤,能避免大水漫灌造成的对土壤表层的冲刷,能有效减少对土壤耕层的破坏。
(五)适法消盐
1.以水洗盐:根据盐随水来、盐随水去 盐离子在土壤中的运动规律。在农闲季节,揭掉棚室覆盖物,使设施内的土壤接受自然降水的淋洗。在作物生长期内,若发现土壤溶液浓度高时,可增加灌水次数和灌水量,使耕作层中的盐离子随水分下渗到土壤深层;也可将未下渗的水分排到棚室外,以达到以水洗盐的目的。
2.以作物除盐:在夏季种植禾本科作物(如玉米),可把土壤中无机态氮转化为植物体内的有机态氮,从而降低土壤溶液的浓度。
(六)更换设施内的土壤或更换设施地点
对容易移动的农业设施(如塑料大棚)每种植3-4年更换一次地块,移动和搭建新大棚;对不易更换地点的温室,每隔4-5年应将耕作层20-30厘米的土壤与肥沃农田耕作层土壤更换一次,以降低设施内土壤中含盐量。